经验证明,诊疗环境可以从多方面提升患者及家属的诊疗体验,比如,利用通风和自然光营造适宜的治疗环境,或者利用色彩和空间打造良好就医环境,使其真正成为关爱生命场所。
经历了一个世纪风雨的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目前仍在诊疗环境方面优于中国的大部分医院。它不仅充分采用了自然采光及通风,还辅助人工采光创造了通透的医院视觉光环境;同时协调色彩搭配,在装饰医院环境的同时活跃诊疗氛围;背景音乐的应用更让诊疗过程变得轻松愉快。
嫣然天使儿童医院的儿童活动区,用多种类型的空间形态和色彩让小朋友们忘了这是在医院里
从路标开始做诊疗体验的细节优化
诊疗环境的设计首先要以患者体验为本,需要注重很多影响体验的细节。
上海儿童医院新院从内饰、座椅到护士的衣服,都做出了调整
从进入医院之前的路牌指引到停车位的便利与否,都包括在诊疗环境的细节设计清单内。需要注意的细节还包括,医院内等待座位的座椅高度、软硬度、倾斜角度,儿童就诊区边边角角的安全设计,诊疗时的空间隐私性,电梯内的就诊楼层指引等。
每一个可能影响患者就诊体验的因素,在设计诊疗环境时都需要考虑在内。病房当然也不例外。
在美国,病房正在经历一个转型的趋势,从一个康复场所转化为一间健康教室。在那里医护人员、患者和家属可以一起查看检查结果、研讨病情、制定康复计划,并互动学习健康知识。上述两图分别是 Nemours 儿童医院和MD安德森癌症中心
这让诊疗过程走出了医生办公室,增加病人、家属及医护人员的多维沟通时间。
通过环境设计提高诊疗效率
更重要的是,经过良好设计的诊疗环境还可以减少医院内人员与物品的流动,通过提高诊疗效率带给患者最优化的诊疗体验。
在医院没有普及电子化之前,一位护士一天要在医院内奔走数英里,而且65%的时间是在找东西。这种低效率就是糟糕的诊疗环境导致的。
瑞士 Wildermeth儿科诊所
上海国际医疗中心病房有着五星酒店的体验感
合格的诊疗环境应该是将楼层、房间与功能进行最优化匹配,并协调配置通道、电梯和卫生设备,尽可能减少医患人员的流动时间。对患者来说,将问诊、交费、检查、取药等流程发生地应尽可能安排在就近区域内最为便利,这可以通过扩散办理柜台的分布及复合窗口功能来实现。在减少病患体力消耗的同时,降低医院内的停留人数与流动频率。
上海国际医疗中心采用了来自瑞士的Swisslog气动管道系统来提高诊疗效率。医院各科室的收发工作站都和运输轨道连接了起来,通过电脑控制的自动传输瓶传递各科室的物品。
合格的诊疗环境还取决于能否适应医疗技术的进步和诊疗需求的变化。把目前与未来的功能和运营需求都转化为当下有效的诊疗环境,并预留出适应未来变化的可能,这是对维护医疗体验的最长远打算。
而美国的医院在楼面到楼面的高度上一般设计成14-18英尺,再依据房间用途的不同而调节天花板的高度,为未来的改变提供了可能。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建筑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