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设施管理
设施管理(Facility Management)是医院管理的主轴之一。每一项医疗作业,都需依其作业特性所要求的环境条件,以确保诊疗效果。现今高新科技应用在医疗工程之中,使得医疗环境控制条件更加复杂。一个空间的指标,从温湿度、音风量及光源等人类可感知的条件到现代考虑无尘、无菌、隔磁、防幅等无形的物理及生化要求,都是为保障人员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进行先进医疗作业。以1000床的三级医院为例,大小空间超过1000个,包含300种以上不同的空间功能及数千项的仪器、器械与设备,唯有系统化地掌控各类空间特性,清楚管控其使用行为及容量要求,才能确保医院运作顺畅,并追求最佳空间效益。而准确响应空间需求的建筑规划设计,正是设施管理减少浪费、追求高效益空间的第一步。
追求最佳空间效益
最佳空间效益关系着复杂的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计算。就一般建筑而言,价值工程计算包括评估工程造价、未来运营成本、例行维修负担及最大使用年限等因素,并加上空间质量与舒适度的权衡。对医院建筑而言,必须再增加考虑许多特殊性,如感染管控要求、特殊防护材料应用、全天候24小时运行使用与更高的安全系数等因素,设计成果必须兼顾对造价、工期、运营成本、疗效、舒适度及社会的期待。而这众多的考虑因素,正是医院设计决策的科学依据。近年来,因地球暖化效应影响,社会较以往更重视环保的价值及必要性。绿色建筑的概念,从“消耗最少地球资源,制造最少废弃物的建筑物”的消极定义,扩大为“生态、节能、减废、健康的建筑物”的积极定义。当然,绿色医院建筑的设计,也成为医院及医院建筑之价值工程中的重要一环,但因医疗需求的特殊性,并不容易执行。
建立绿色建筑设计思维
本质上,医院建筑是高度环境管控的非自然空间型态,属于能源耗量较大、制造污染较多的建筑。若仅凭借单纯的设计手段,以采用环保建材、节能设备等硬件提升方法,效果并不理想,且将延伸更多(稳定度等)问题,产生新的(管理及费用)负担,进而影响医疗质量。所以绿色建筑设计思维必须结合医院设施管理,配合空间实际运营需求,将空间使用及容量计划确实纳入建筑设计整体考虑。从空间计划(Space Program)、分区(Zoning)及功能整合(Function Integration)操作上,植入绿色思维,考虑替选方案对环境、节能及生命周期的冲击,是较深入、全面的绿色设计做法。
关注规划设计策略
规划设计方面有几个原则。“短、小、少、集中与弹性”是因应医疗作业需求特性、减少避免不了的污染和能耗,所形成之通则。“短”指的是平面规划,力求动线最短,人员停留时间最短。因为医院内存在各类病源及病患,需透过环境控制进行隔离及保护。人员停留时间短,则交叉感染或受污染程度缩减,因为动线短,建筑面积减少,物资及能源消耗也降低,是最根本的减少污染及能耗的规划准则。“小”是以最小空间面积或污染材料使用,达成同一种医疗作业需求。医疗废弃物与一般废弃物相比可回收率低,处理过程耗能高,且部分需以更污染物质来达到消毒效果,所以从源头减量是最有效的。“集中与弹性”指相同或类似的空间型态,在医疗流程许可下,集中设置,使管制区域缩减,各类电力、空调及医气等管线总长缩减,可降低管线内部耗损及管体本身对所经过空间之温度、噪音等污染。相同空间集中后,经过管理分配,尽可能分时段共享,减少闲置,增加单元空间使用效益。观察国内传统院区整体规划,将病房楼、门诊楼及动力供应楼,采取分栋设置方法。此规划思维虽有其时代背景的必要性,但以现今建筑绿色设计观念,此类规划造成使用面积较大、流程动线较长、总外墙面较大,明显不环保。如何以相对立体集中造型,达到短、小、集中等特性,是医院建筑绿色设计重要的一步。
绿色设计操作
实务运作上,存在许多可行的绿色设计操作。
医院虽是整年全天候运作,然而并非是所有部门空间都是全天候、全功能开放。透过自动传感器使用及局部独立运作功能区划,可将离峰或待命时段的能源耗量降至最低。如急诊室,为了全天待命,有较多设备及光源24小时开机。在急诊频率不高之机构,应设急诊专属控制开关,在接获急救通报或听到警示音后,再启动光源及设备,不但降低能耗,还减少该区域之光污染。需24小时待命之手术区,应规划较独立小区,在夜间紧急使用时,无需启动全区空调及设备,节约资源及人力。
不同科别空间,因诊疗时间、作业需求差异大,空间及设备规划上,应配合各科作业可能等候人数及时间,调整空调量及相关公共设施(如厕所)等需求容量。而预约门诊机制,使规划的预期使用容量可以准确使用不浪费,可惜目前国内就诊习惯并非如此,造成相当大的环境及社会成本负担。
信息数字化及无纸化是仍在进行中的项目。讯息系统的设立,加快了联系速度,缩短了作业流程;使交通量降低,等候人数减少,等待时间缩短,大幅降低各类空间使用及能源等负荷。无纸化环境可大幅减少档案室及橱柜需求,也可降低因实体文件传递所造成的污染及感染。
检验系统的自动化对三级以上大规模之医疗机构是必要、且有经济效益的绿色规划。此发展对医院建筑绿色设计的成效有三;其一,检验部门使用面积大量缩减;其二,各类造成污染的试剂用量大幅减少;其三,原本因实验需求的空调及设备耗能也大幅缩减。
由设施管理的高度思考医院规划设计操作,是以釜底抽薪的方法来进行医院建筑的绿色设计。结合空间运营数字,作为建筑设计的具体科学依据,使建筑的艺术表现不仅仅在具象的建筑造型上,也包含了形成该造型的企图及蕴涵。医院建筑设计的成果代表着工程、医学及社会期待的平衡点。绿色建筑的思维是人类活动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态度。透过空间管理的参与,绿色医院建筑设计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