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四川省肿瘤医院外科大楼

建设单位:四川省肿瘤医院

建筑面积:58000

建筑高度:80M

建筑层数:-3/20F

建筑类型:改扩建

建筑模式:自建

资金来源:自筹

投资金额:2.99亿元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一设计所

设计总负责人:张远平

设计师:邱坤原,夏志伟,贺晓露,赵霞,刘宇煦

 

项目背景

   

 外科大楼位于院区内东南角,建筑总面积58000平方米,床位数850床,包含了住院部、手术中心、核医学部、配套的设备用房和地下停车库等功能。

 

规划设计

    

总图布局

  本项目采用了集中式的布局,主要人、车流来自院区内部,大楼北侧面对入口设置景观集散广场,并布置了救护车临时停车位。西侧为核医学部入口,南侧为办公入口,地下车库的出入口位于东侧,机动车进入广场后,可在主入口处稍作停留,待病人下车后,直接进入地下车库,也可在广场上循环后沿原路返回。非机动车出入口位于建筑西侧,地下室污物出入口置于南侧,污物经东南侧道路运送至东侧棕树南街的出口(图1)。

 绿化景观设计

 外科大楼北侧设置了景观集散广场,将院区内原有的人工湖景观引入其中,相互呼应,使该区域形成由院区主要功能用房围合而成的中心绿地景观,为病人提供一个舒适、安静的就医及休息环境。

 噪音和空气污染

建筑南侧为整个院区的下风向,因此将地下室污物暂存点和地下室设备用房置于建筑靠南一侧,使污物出口、地面风井、烟井等处于院区的下风向,减少对院区内部的影响。建筑南侧和东侧临城市道路,设计时考虑了一系列隔音降噪措施,如设置绿化隔离带、建筑外墙采用中空玻璃窗等。

 

建筑功能设计

 功能分布

 建筑为塔楼带裙房的方式,共20层,一至三层为裙房

 其中,一层为住院大厅和核医学部;二、三层为手术中心,之间为设备夹层;四层为ICU病房,五层至二十层为住院病房;地下一层为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库、设备用房、停尸房及垃圾暂存处;地下负二、负三层为机动车停车库。

 

垂直交通

设计中,通过科学合理的计算程序,确定了大楼所需的电梯数量及配置方式。

电梯数量——楼内病员按800人,陪护人员按1.3倍床位数计算为1040人,共计1840人。

医护人员按照《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和我国《护理管理标准及评审方法(试行)》中规定的临床床护比10.4和医护比12确定医护人数为480人。

将计算出的大楼电梯总使用人数及电梯核准载重量、运行高度等客观数据代入“高层住院楼电梯数量配置计算程序”可得出电梯配置数量应为12台,污梯另行配置1台,总计13台。

电梯配置方式——设计中将电梯按使用需求分为:病员及陪护探视人员、医护人员和污物运送人员。公用电梯群组共设医梯10部,电梯厅与首层入口门厅相临,在其他各层均与等候休息厅或护士站联系紧密,并可获得自然采光通风。其中靠内的两台医梯作为专供手术室、ICU使用的洁净手术梯,保证了绿色抢救通道的独立和顺畅;医护人员工作区内设有独立的两台电梯,为运送医护人员和药物专用。污梯位于大楼西北侧,位置隐蔽,污物可直接送达地下一层污物暂存间。

  此外在本项目中,我们采用了剪刀楼梯。在高层医疗建筑中采用剪刀梯是我院获批的知识产权专利。它可以在同一个楼梯间里设置两部楼梯,并各自属于不同的防火分区。通过设置剪刀楼梯和合理的共用疏散楼梯,使原应该设置4部楼梯的平面,现在只需要一部普通楼梯和一组剪刀楼梯就可满足消防和使用要求。

标准护理单元

本项目一个护理单元为50床。护士站面朝电梯厅,方便对来往人流的监管,同时背靠落地窗,可使护士站和电梯厅均能获得自然通风采光。

医疗工作区相对独立,拥有独立的垂直交通系统。医生办公室与护士站紧邻,值班用房与办公室皆自然采光通风。

病房基本朝南布置,走道宽敞、明亮,并形成环道,避免医护人员走回头路,减少了日常护理路程。

配餐间、公共洗晒间、心理治疗室等生活配套设施满足就诊者日常生活需要,使住院者获得“家”的感受。此外,治疗室、换药室等毗邻护士站,便于医护操作,被服库等库房处于中心位置,便于送达各病房。

污物处理区置于北侧左上,对其他功能用房无任何影响,位置隐秘,洁污分区明确。

ICU中心

ICU以护士站为中心,四周环绕病室,通过玻璃隔断分隔, 使护士站能环视不同方向的患者,并提供最短的抢救治疗距离。

通仓式病房分为两个独立的区域,减少病患的互相影响,并与二人间,三人间病房合理配置,满足不同类型及轻重程度不同的患者需求。经过大量调研,我们将规范要求的病床间距按照实际的需求进行了放宽。在设计中,设置了家属视频探视室、谈话室,使家属不进入病区,也能随时了解到病患的情况。

手术中心

手术层位于住院大楼的第二、三层,每层20间手术室,共40间。右侧为独立的医护人员区,可通过医护专用电梯到达。手术室采用集中式平行排列布置,使医护流线和污物走廊最短化,进入洁净区后,手术室交通空间一目了然,便于快速到达,手术室分级设置。护士站处于整个平面的核心位置,正对手术室入口。手术所需物品在紧邻电梯厅的脱包处整理之后,送入位于护士站后的库房区。库房区设计为中心集中式库房,减少走道面积,并便于大型物资的存放。污物存放区围绕污梯设置,置于污物走廊的末端。

首层布局

普通住院入口与核医学入口分开设置,平面大致分为两个区,上区为宽敞的入口大厅,周围设有公共电梯厅、信息查询处、ATM机组、住院收费等。核医学部位于下区,采用二次候诊形式,设有集中等候区。核医学部按照辐射量的大小,分为三个区域,其中高活区位于东南角,有严格的管控和通过程序。核医学所用原料由东侧直接进入储源室,诊疗产生的废料亦送入此区域,分类标记后由专用提升机送入地下室储藏,再由特殊运送车辆送出,绝无流线交叉。办公区入口设在住院楼南侧,远离其他病员入口,办公环境舒适宁静。

地下室

地下室一层主要设有车库、设备用房、污物存放及病理解剖处。太平间、病理解剖,垃圾站等围绕污梯设置,并留出足够空间作为特种车辆停放及回车场,再由专门的污物通道送出。在特殊情况下,特种车辆停放区可与普通机动车库联通。地下室二、三层为纯机动车停放区。

 

建筑形象设计

新建外科大楼整体风格现代、简洁,与院区原有建筑相呼应

外部形象与内部功能高度吻合,既体现出医疗建筑的理性和大气,又通过建筑体量的虚实对比,显得灵动而精致,使建筑洋溢着新时代医院的温馨气息,创造出富于特色的医疗建筑新形象。

 

设计师简介:

张远平

生于1966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第一设计所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案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