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规模多功能服务站是日本介护保险制度的一个重要产物,也是日本政府近年来着力推行的养老服务模式。它嵌入社区,就近服务,使养老服务全方位进入家庭。
在小规模多功能服务站中,配备有日托护理、上门服务、短期居住和长期居住等老年人基本服务功能,面向所有老年群体。其特点在于:小规模,以小规模功能体嵌入社区的模式,有助于维系老年人原有居住模式、人际关系、家庭氛围和地域熟悉感;近距离,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在生活区域内提供所有服务,让老年人能就近、便捷地享受各种服务;全天候,365天,24小时随时提供必要的服务;一站式,日托、上门服务、短期入住、长期居住等服务在一个服务体内集中解决,同时有助于保持护理的连续性,适于应对老年人的各种身心变化;多功能,考虑设施建设的灵活性。
比如我们这次参观的Nobiri村,就是一个由痴呆老人之家(group home)、多世代住宅(mixed-generation housing)、社区交流馆(community space)、茶室、农园(vegetable garden)共同组成。它嵌入社区,外观甚至与附近民宅并无二致。
设计之初,村落就确定了自己的理念,“不仅仅只是盖几栋建筑物,而是希望能对社区中老人们的生活给予支援和帮助,同时也吸引周围居民轻松愉快的来这里游玩”。为了实现这一理念,筹建村落的民间组织在当地举办了多次专题讨论会,倾听当地居民的意见,修改设计方案,而一些居民也以义工的形式参与到村落的建设中。
村落的布局是开放式的,紧邻入口的是广场,其周围有痴呆老人之家、社区交流馆、茶室以及小规模多功能养老设施。周围居民可以来这里喝茶、聊天,也可以在这里组织社区活动;老人也可以通过茶室、社区活动等获得和社会接触交流的机会。可以说这个不大的广场既为居民提供了一个交流场所,也丰富了老人们的生活。
村落的建筑物多为一层,屋顶高低错落,除加强通风之外,还有外观的要求:希望像真正的村落那样,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农园由当地居民作为义工定期管理,蔬菜瓜果的生长成熟为老人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餐桌。
村落中的小规模多功能设施目前有15位老人在利用,其中有7、8位就住在隔壁的多世代住宅中,其余老人来自周围社区。设施采用了住宅的尺度和手法,入口玄关设置换鞋空间,延续了老人回家换鞋的生活习惯。
建筑主体以木造为主,室内木梁架全部露明,亲切、温暖的木色唤起老人对从小生活的传统木造自宅的回忆。
室内有沙发、座椅还有榻榻米,老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或坐、或卧;丰富的装饰物多来自居民和老人们的手工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