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5日起,南京市所有的基层医院全面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这一旨在缓解看病贵的医改新政,却让为数不少的职工医院陷入烦恼当中——本来日子就过得不宽裕,现在堪称“雪上加霜”!

  职工医院的角色尴尬,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药品“零”差率,难倒了职工医院院长们

  在熊猫集团职工医院,院长方寅正在仔细算账:“医院的收入每年也就1000万左右,其中药品收入占近70%。如果取消了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那么,至少要损失150万元的药品纯收入,这笔钱对医院来说可是不少的数目啊!”他担心地对记者说,如果不实行“零”差率销售药品,那么同样的药品,会比政府办的医院贵15%以上,“患者又不答应,真是让医院进退两难。”

  位于南京秦淮区的纺织职工医院面临着同样的烦恼。院长纪鸣告诉记者:纺织医院有着几十年历史,鼎盛时期负责着大几千号职工和附近几万居民的看病任务。可今非昔比,南京纺织集团已倒闭,旗下有3000多职工还要养活,集团拿不出一分钱补贴医院,医院反而每年要上交集团80万元。有40张床、50多位医护人员的医院,目前年营业收入1500万元左右,卖药占收入80%,职工工资、水、电、气全要靠自己挣。实行“零”差率销售药品后,将面临着“生”“死”抉择。

  职工医院,早已不是“职工的医院”

  职工医院是计划经济时代留下来的产物,一直由辖属它的企事业单位全额“包养”。然而,近年来,随着改制或是经营状况变化,绝大多数企业早已对职工医院“断奶”。

  据记者调查,南京的职工医院数量庞大,将近100家。除了少数,像南钢医院、江海集团医院等已改为民营医院或社区卫生中心外,其余绝大部分虽然挂着职工医院的牌子,却已被原有企业推向社会。

  “我们医院有20多张病床,近40号医务人员,只能维持生存,没什么发展后劲。”南京金城集团职工医院张院长说,2003年改制从母公司剥离的那年,一下子“跳槽”走掉30多人。新设备也进不起,比如医院有一台老CT2008年就报废了,可买一台新CT至少要200多万元。“这笔钱从哪儿来?真是一筹莫展。”张院长说,有些职工医院更可怜,因为有的区县不允许职工医院介入社区卫生服务这一领域,“这样,连挣点‘外快’补贴医院这条路也给堵死了。”

  职工医院生存举步维艰,其中医务人员日子自然不好过。“我的同学有的在公立大医院,每月收入是我的好几倍。”已在纺织医院工作30多年的医生丁胜化告诉记者,秦淮区是今年2月份试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的,而他们医院由于“不是社区医院”,不享受政府零差率补贴,也就没实行零差率,结果,病员一下子减了20%多。他每月所有收入,也就2000多元钱。

  南京市职工医院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大多数职工医院在行政关系上既不隶属企业管理,又不属于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实际上是“没娘疼的孩子”。 下转A5版

  上接A1版  不仅隶属行政关系不明确,而且,目前的许多医改政策也都没有提及职工医院该怎么办。在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职工医院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新设备买不起,人才招不来、留不住,来看病的病员逐年减少,管理者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职工医院,最终出路在于社会化

  职工医院处境艰难,出路何在?

  南京市职工医院协会会长刘网金告诉记者,职工医院本来是为厂矿及其家属服务的,当初选址和选项,直接瞄准的是母体需求,长期以来,没有外部压力。现在与母体切割下来,在身份上,既不属于政府,又不属于企业单位;在技术水平、人才队伍方面,比不上政府办的公立医院;在机制、资金方面又比不上民营医院。前不久,市职工医院协会已经向政府有关部门写了一封公开信,盼望给予帮助,市里正在研究。

  江苏省医学法学会理事长胡小翔认为,彻底解决职工医院的出路问题,涉及到整个卫生体制的综合改革,不可能出台一个政策就能完全解决。在目前情况下,鉴于职工医院的特殊性质,建议政府在制定具体医改政策时,对职工医院进行一定程度的政策“扶贫”。

  不过,专家也指出,作为职工医院,不能一味指望公共财政的投入,回到靠上级部门“包养”的老路上去。从目前看,应该大力引导职工医院向社会化方向去发展。一个比较现实的途径,是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社会化管理服务的要求提供医疗服务。职工医院毕竟还有相当数量的医技人员、医疗设备和病房。据了解,一个较大的职工医院,门诊种类较全,设施也比较齐备,可为周围五六万社区居民提供诊疗服务。“这些都是宝贵的医疗资源,如果能很好利用的话,既能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也能为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助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