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及发展

  循证设计的概念来源于循证医学。1972年,苏格兰流行病学家Archie Cochrane出版《医疗服务疗效与效益随想》(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Random Reflection of Health Services) 一书,大力提倡严谨的研究方法(如随机对照试验)及以可靠的科研成果为依据的医学临床实践。在Cochrane的理论基础上,McMaster大学的学者David Sackett 和Gordon Guyatt在1990年提出了“循证”的概念。1992年,“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作为专有名词首次出现在医学杂志上,并于1996年由上述两位学者给出了最权威的定义。

  “循证设计”理论的出现,以1984年德克萨斯A&M大学建筑学院Roger Ulrich教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窗外景观可影响病人的术后恢复》一文为标志。该文描述了对同一走廊两侧病房内患者进行的为期10年的随机对照试验,其结果证明一侧病房窗外的自然景观,比较于另一侧病房窗外的砖墙景观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减少了患者所需住院时间及所需止痛药的强度和剂量。

  这篇文章的意义在于,它首次运用严谨的科学方法证明了环境对疗效的重要作用。而Ulrich教授 也因此被医疗设计界公认为循证设计理论的奠基人。他在1991年发表的另一篇重要文章提出了“循证设计支持性理论”,强调医院环境应尽量使患者自如控制和调节环境条件(如灯光、噪音和温度等);鼓励社会支持与交往(如家人探访和陪护);提供适量且积极的视觉刺激。这三条成为现今循证设计实践的基本准则。此后与循证设计相关的研究与学术著作如雨后春笋相继涌现,涉及建筑、规划、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管理及金融等多个领域。

  2004年Hamilton在美国建筑师协会医疗分会杂志上发表文章,为循证设计赋予了清晰的定义,并从实践的角度界定了循证设计师的4个境界。2009年Hamilton与Watkins出版《各建筑类型中循证设计的应用》一书,将循证理论从医疗建筑设计推广到教育、办公和商业等多种建筑类型。同年,为进一步推动循证设计在医疗设施设计中的运用,美国健康设计中心(Center for Health Design)推出循证设计认证(Evidence-based Design Accreditation and Certification),简称EDAC,通过考试为在该领域有丰富知识及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授予EDAC证书。

  定义与目标

  根据Hamilton的定义,循证设计是指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与甲方合作,共同认真审慎地借鉴和分析现有的最可靠的科学研究证据,从而对设计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在2008年发表的白皮书中,Ulrich与Zimring等学者总结了医疗建筑的循证设计目标:

  *通过环境设计手段保证患者安全

  患者安全涉及医源性感染、医疗失误及患者摔跤等。医源性感染的预防可借助于提高室内空气流通的管理和质量及增强患者间的隔离等途径,具体手段包括使用高效的空气过滤系统、采用易清洁的饰面材料及提供带独立卫生间的单人病房等。医疗失误的产生环境也有一定的关联。减免环境中的干扰因素(如减少突发的噪音及保证充裕的照明)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集中精神,减少不必要的失误,而灵活的设计手段如在同一病房配备多层级的护理能力则可以减少患者转移的必要,从而减少由此引发的医疗事故。

  此外,患者摔跤是医院中的重要安全问题,可能起因于患者乏力和服药后眩晕,但也往往和环境有所关联。在患者的主要行走路径(如走廊及通往卫生间的通道)上安装便于使用的扶手,减少不必要的环境障碍(如踏步)及增加照明度等设计手段可有效减少摔跤的发生。

  *通过环境设计手段提高患者康复效果

  在保证患者安全之外,有些环境因素还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有充分的研究成果表明,自然景观和自然光照可减轻患者的疼痛感、缓解其焦虑情绪和抑郁症状。另外,控制噪音可提升患者睡眠质量,加强患者对医护的满意度,而提供单人病房可保证患者隐私及有效舒适的家属陪护,保障患者睡眠等。

  *通过环境设计手段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质量

  医护人员的工作状态直接影响到医护质量。研究表明,良好轻松的医院环境有利于减少医护人员的紧张情绪,使其心情愉悦,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保证护理质量。好的环境也有利于吸引优秀的医护人员长期为医院服务。

  对医疗建设行业的作用

  循证设计的运用对具体医疗设施及整个医疗和建设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其理念在设计中的应用是通过提升环境设计减缓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焦虑情绪,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的可能,并使患者尽快康复。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并通过缩减患者住院时间和药物使用剂量节省大量的医疗费用。从医疗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和经济预算的角度来看,设计费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建造费用也大概只有25%,而运行及管理的费用才是重中之重。循证设计的前瞻性可以帮助减免因技术更新或考虑不周导致的后期环境改造,而其多学科多专业参与的决策过程也使其建筑能更好地适用于最优化的运行管理模式,从而节省再建设所需费用及运行开支。

  从更广的方面来看,循证设计促使医院管理者、建筑师和其他专业人员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并扩展知识领域,通过在设计的同时所作的研究可以创造新的知识点,丰富循证设计理论的内涵,为以后制订修编规范和设计导则提供新的依据。

  实施过程与方法

  循证设计的实施贯穿设计与施工的整个过程,在设计前期及建后评估两个阶段尤为关键。在设计前期的应用关乎已有证据的收集、分析与运用,而建后评估则是对设计的效果进行研究,为以后的项目提供新的论据。Hamilton建议医院方、使用者(包括患者、家属及医院工作人员)、设计事务所与建设单位紧密合作,成立多学科联合的决策团队,把工程作为一个严谨的研究项目对待。循证设计的实施过程为——

  *设计前期

  医院管理人员、建设负责人、医生和护士等工作人员代表共同确立工程目标;

  建筑师与土木、电气和空调等各专业工程师确立设计方工程目标;

  设计方、业主、使用者代表及研究人员成立多学科专家组,从工程目标中选取需重点研究且与设计相关的课题;

  将课题具体化,以此为依据提出研究的问题及假设;

  通过文献阅览,针对研究问题收集资料,甄别、分析与总结已有的科学研究成果;

  依据科学证据及相关规范和法规,制定设计任务书和其它指导性文件,如现有文献不能协助解决关键问题,专家组应开展相关研究,以此获取解决途径;

  确立相应的研究方法及测量手段;

  如果是建成前后或是新老设施的比较研究,应尽早着手收集新建筑建成或改造之前的数据。

  *设计过程

  设计人员在关键问题上与专家组讨论,提出循证设计概念以达到预设目标,并假设预期效果;

  如果解决方案难以确定,在预算和工期允许的前提下,在研究人员的协助下展开小规模的研究,以探寻可行的方法;

  如果研究的问题与设计过程直接相关,应适时收集所需数据。

  ﹡建造过程

  对在设计过程中无法确定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可考虑一比一模型模拟法等直观易行的研究方法;

  收集与建造过程相关的数据。

  ﹡建后评估

  建后评估应确保在建筑各系统运行稳定,使用者已完全适应新环境的前提下进行;

  通过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通过会议发言和杂志文章记录传播研究成果;

  积累研究成果并用于指导规范制定或修改,从而帮助提高以后的医疗设施建设。

  研究方法

  由于循证设计涉及内容广泛,本文只讨论其中最为重要的领域,即环境行为和环境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两大类:定性和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是指在不预设前提的情况下,通过个人访谈、小组座谈和观察等形式,深入了解某种行为及其成因。定性研究一般适用于认知尚浅的课题,所取人群样品数较小(一般为50人以下),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时间相对较短,得出的结论也比较主观。定量研究注重数据的收集,主要形式有问卷调查、空间环境评测、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文件档案资料查阅、电子仪器追踪测量、实际场景或计算机场景模拟等,多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各要素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定量研究所取样品数较大,数据收集周期较长,通过专门的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所得结论较为客观。

  定性和定量方法各有所长,因而研究人员通常根据不同的目的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对较新的课题,研究者可能先做小规模的访谈和定性研究,对课题有了一些认识之后,再提出具体的研究课题的假设,然后进行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他们也可以先用电子仪器对大批目标人群进行追踪和记录,再选取一部分人以访谈的形式深究行为的决策方式。一般而言,在设计前期和设计过程中,为尽快取得对问题的认识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多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而定量法多见于建后评估的研究当中。

  如何甄别研究成果的优劣及可信度在循证设计中非常关键,因为错误或不可靠的证据会导致关键问题上的错误决策。研究人员尽早介入设计过程有利于减少此类错误的发生。判断一个研究的好坏,不能仅仅依靠于是否发表在同行评阅的权威杂志,而应依据以下几个标准:

  ﹡可信度

  即所用的测量方法与评估标准是否经过验证并准确可信。不同人在不同的时间段用相同的测量工具(如调查问卷和环境评估表等)所收集的数据是否有一致性;重复同样的研究,是否能得出一样的结论。

  ﹡有效度

  包括内在效度、外在效度、建构效度和统计结论效度4个方面:

  内在效度衡量两个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例如证明某一环境条件是导致某疾病传播的唯一因素;

  外在效度,即研究的成果可否在类似的场合或条件下重复,如在一个医院所做的研究,其成果能否应用到不同的医院;

  建构效度,即对所研究的变量所选取的测量是否恰当,测量方法是否准确、可操作性强;

  统计结论效度即是否能够运用统计方法解释结果,这与变量间的关联程度及样本的大小有直接联系。

  每种研究方法都有其局限性,不可能在可信度及有效度各方面都十分完美。因此在评估相关研究的时候,应清楚其优缺点及成果的适用范围。受过严格培训的研究人员的参与可以为这个过程提供辅助。

  挑战与局限

  循证设计理论虽然存在了近30年,许多建筑师和医院管理者对其还不是太了解,有的甚至反对其应用。以下笔者对一些常见的误解谈谈自己的看法:

  *误解一:循证设计限制了建筑师创造力的发挥

  循证设计建议在关键问题(如确保患者与医护人员安全等)上参照科学证据做出正确的决策,但并没有在任何程度上限制建筑师的创作自由度。任何伟大的建筑作品都不可避免地有各种各样的限制条件,建筑师的创造力正体现于在众多的现实约束中做出完美的解答。比如贝聿铭的罗浮宫扩建,正是这个方面一个很好的例子。医院建筑如果不能很好地履行其职责,控制医源性感染和为患者提供便利安全舒适的环境,即便是再有创造力的形式与空间也无济于事。

  *误解二:循证设计代表了僵化与一成不变的法则

  实际上,循证设计是与时俱进的一种理念,强调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来对现有的规范和设计导则进行适时的更新。人、社会条件和技术是不断变化的,医疗建筑也应不断调整以适应未来的需求。

  *误解三:循证设计需要建筑师成为某一类型建筑的专业设计师

  循证设计确实要求建筑师对所设计的建筑类型有更加深入地了解,但并未要求其在该领域的方方面面都成为专家。循证设计更加推崇多专业的合作,借助集体的智慧在协商中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

  *误解四:循证设计将使建筑师沦为甲方的画图工具

  如前所述,循证设计强调多学科合作,建筑师在这个过程中更像一名指挥家,把不同的知识片断、来自多方面的信息进行整合,用空间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建筑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当然,和许多其他理论一样,循证设计理论在现阶段仍存在着一些局限。首先,科学研究成果的数量不足,尚不能为许多问题的解决及规范的制订提供足够的论据。其次,受过专业训练的研究人员有限,致使对循证设计项目的实施缺乏有力支持。再者,研究经费数量少,通常只能支持小规模的研究项目。但是,美国的一些机构,如健康设计研究中心和健康系统设计研究中心,正在努力通过多种途径,扩大影响、培养人才及支持研究,以突破循证设计发展的瓶颈,目前已收到了可喜的成效。

  循证设计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年均新建医院及新增床位数最多的国家,在未来几年内,中国还将建设众多上千床位的大型医院。同时,“以人为本”这个循证设计的核心理念,已为中国医疗设施管理者所接受,且国内多家设计单位已开始了与国外医疗设计事务所在诸多项目上的合作。这些都为循证设计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由于循证设计起源于西方国家,多数研究成果是基于不同于中国的系统和环境条件,这些成果是否适用于中国医院建设还有待验证。我们在国内调研时也发现,多学科协同合作的气氛不浓,设计人员对科学研究不够重视,合格的研究人员不多,医院甲方对建筑师不信任等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循证设计理论实施的障碍。多位国内医院建设和设计的领军人物,已意识到问题所在,他们身体力行,已经为循证设计理论在中国扎根发芽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