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循证医学的思想,循证设计是对已经建好的医疗设施做调研分析,建筑师要针对医生护士的使用情况、患者在医院的感受等进行回访及总结归纳,进一步提出对改进医疗设施设计的建议使之更加符合使用者的实际需要,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失误,我认为这种方式是很科学的。实际上,我们也曾提倡“三结合”,即提出一个设计方案之后,即使仅仅是一个手术部或者ICU的方案,也要多次和医生、护士讨论,听取他们的意见,实际上这也是在探寻合理方案的一种模式。
目前,我国工程的建设节奏较快,对于我国的建筑师来说,医院建筑投入使用以后进行系统的回访、总结还很欠缺。目前多采用在前期进行探讨的方式,例如和医护人员、后勤管理者进行多次讨论研究,医院如何设计、怎样布置才符合他们的管理模式,我们在实践中会提出一些新的理念融入进去,听取他们的意见。
循证设计的好处在于,鼓励设计师不要凭借个人的思维及经验去判断,而是要通过系统化的回访调研与整理分析,研究做过的项目设计到底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和用户的要求。医院建筑设计得好与不好,最终还是由医生、护士和患者判定,他们最有发言权。所以,我觉得循证设计的意义在于提高医院建筑设计的内涵质量与水平,使其真正好用,使用户满意。
循证设计重点在于实践检验,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来检验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无论是前期与医生、护士的探讨,还是使用后的回访,其实都是改进设计的手段。另外,我们还需要一个判定的标准,我认为,应该以医生、护士和患者的使用效果为标准,而不应该是由设计师凭个人好恶妄自下结论。
设计师应多走出去,到现场去调研,到医院去请教。有人说现在建筑师话语权少,我认为不应该把设计师和使用者对立起来,建筑师多积累多思考就会提出更多建议,有更多话语权,因为设计师是为医院服务的,不能只是自我欣赏,而不重视使用者的感受,沟通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循证设计通过不断的论证和检验,可避免盲从、迷信和照搬照抄。国外的先进理念并非都是移植过来就合用,因为国情不一样,管理模式也不一样。
以手术部为例,它有多种布置方式。美国有美国的模式,英国有英国的做法,而且都已经非常成熟,但是未必适合中国。例如,以前在设计北大医院手术室时,当时的外科主任对德国的手术室很了解。我们征求他的意见,手术室是否要采用欧洲的那种模式。他认为欧洲的手术室并不适合中国,因为那种模式的每间手术室要设多个小间,面积占用多,麻醉点与管道也要多一点,最终还是采用我国较常用的没有附设准备间的手术室的方案。
在做北京协和医院项目时,院方请来了一位美国专家。这位专家提到,现在美国的护理站是一个中心护士站再加几个分护士站的模式。护士分成几个小组,分在几个点值班。每个分站都分设有仓库,如果患者有什么需要,从各分站取东西送到病房可减少护士行走距离,取东西更快、更方便。但是医院的许多护理主任、护士长提出,还是采用中心护士站更符合我国国情,理由是我国每千人口的护士数比国外少,我国医院的注册护士甚至比医生还少。由于夜间值班的护士很少,她们只能集中在中心站。
除了国情不一样,不同类型的医院也各有特点,有些要求是一致的,有些则是特殊的,对于这些也要经过论证和检验,从而设计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医疗建筑,为我国的医疗事业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