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综合医院规划设计项目

  项目名称:深圳市滨海医院

  建筑面积:36.7万m2

  床位数: 2000张(其中VIP300床)

  日门诊量: 8000~10000人次

  项目位置: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

  设计单位: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机变论”的现实作品——深圳市滨海医院

  英国建筑师约翰·威克斯在医院建筑设计上倡导“机变论”,他指出:“功能变化很快,初始的功能要求本身,并不是医院固定不变的设计基础,设计者不应再以建筑与功能一时的最适度为目的,真正需要的是设计一个能适应医院功能变化的医院建筑”。

  滨海医院即是“机变论”的现实作品。设计以一条宽约28m的医院街串联起门诊医技各个医疗单元,形成有机整体。医院街的东侧端部为开放尽端,可随医院的发展对各个部分进行扩建。由于医院街的控制,扩建后的建筑依然能够成为一个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充满张力,契合场地。

  “医院街”模式的布局

  滨海医院项目中,“医院街”的模式是亮点之一。宽敞明亮的“高大中庭”、生态景观的“医院街”、纵横交错的“主通道”将庞大的医疗区划分为门诊区、医技区及住院区(含VIP特需诊疗中心),作为医院核心的医技区位于住院部和门诊区中间,保证医技设备的服务半径,资源共享和高效运行。

  鱼骨式交通网络体系

  门诊、急诊急救、感染门诊、特需诊疗中心、体检中心、行政后勤、住院部均有独立的出入口;急诊急救与感染门诊位于负一层,门诊、特需诊疗中心、体检中心位于一层,入院就诊患者在院区入口处经立体分流进入各自科室,妥善处理了医院众多流线交叉的问题。

  三座“L”形住院大楼与特需诊疗中心一起有节奏地布置在门诊医技楼南侧,行政信息楼与后勤服务楼位于门诊医技楼北侧,三者之间通过两条南北向的走道取得联系,结合东西向的医院主街构成院区的主要交通骨架,同时在主街两侧还衍生出多条就诊“巷道”,从而形成逻辑性极强、主次分明的鱼骨式交通网络体系。

  倾斜的弧线外观造型

  医院主入口以大气舒展的弧形“凹”口空间与城市形成良好对话,建筑也以倾斜的弧线造型与入口空间契合,在加强建筑群统一性的同时结合具有动感的出挑雨棚构成独特的入口形象。

  良好的视觉景观

  住院大楼朝向南侧或东南侧,楼前为开阔的绿化庭院,在视觉上与红树林原生态景区连为一体,并延展至深圳湾海面,为住院患者提供了丰盛的视觉盛宴,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大楼负一层地下室为生活街市,布置普通营养餐厅、VIP营养餐厅及其特需诊疗中心理疗部,北侧连续的下沉庭院为生活街市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和优美的景观。

  专家点评

  深圳滨海医院是一所超大规模的医院,这样的医院通常会有两个问题,一是交通流线会过长,二是流线缩短了,但是里面的自然通风采光变差了。如何合理的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对这种超大规模医院来说是一种挑战,对于这方面的处理,深圳滨海医院做得很好。它中间的门诊和住院部以及周边几栋楼有机联系,既确保流线不过长,同时里面又有内部的庭院,保证了自然的通风。

  对于超大规模医院,交通流线的逻辑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要使进入医院的患者清晰、准确地找到要去的地方,否则流线过乱,患者会有迷失感。滨海医院的流线设计简单、清晰,使医技同时服务门诊楼和住院楼。这么复杂的大规模的医院,用比较简单的交通的路网去串联,就这一点来说设计的很到位。

  ——陈国亮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院方评价

  此次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原深圳市滨海医院)荣获“最佳综合医院规划设计项目”,我感到非常高兴与荣幸,感谢各级领导对本院的关爱和支持,感谢同行们对我们的认可和肯定,感谢医院筹建者和建设者们的努力和付出!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满怀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梦想,承载着中央和广东省政府的殷切期待,在深圳市政府和各级领导的统一部署和周密领导下,经过5年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历程,终于在2012年7月1日开始试营业。作为深圳市公立医院改革的示范单位和深圳市政府“十一五”期间重大的民生工程,深圳市政府对项目寄予了厚望,给予了充分的支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项目一开始就以“高标准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起点建设”的三高理念进行规划与设计,经过各方努力,现在医院终于竣工并交付使用。

  回首披荆斩棘、大胆创新的建设历程,展望“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发展宏伟蓝图远景,我和每位同仁心中无时不刻洋溢着激情,同时也充满对医院未来发展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期盼。

  最后,再次感谢本次评选活动的主办单位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和《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社,在你们的推动下,我们才有这次与同行交流的宝贵机会,并祝愿你们事业蒸蒸日上!

  ——叶炯贤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