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创建于1958年,现已发展成为自治区最大的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新建门诊病房综合楼项目用地22200㎡,规划建筑面积145000㎡,编制床位1120张。项目共二十四层,其中地下两层,地上二十二层,由门诊、医技中心、住院组成。该项目目前正处于施工阶段。

  在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方案设计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设计前期调研和评估阶段;解决问题策略和规划设计阶段。在着手设计前,进行了老院区现状设施的深入调研和评估工作。

  一、设计前期调研和评估阶段

  (一)老院区功能分布现状

  老院区缺少整体规划,功能分布松散,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比较疏远。原有门诊楼和部分医技位于整个院区的西北角,紧邻通道北街;多层住院楼和部分医技位于院区的西侧,紧邻通道北街;高层外科住院楼位于院区的南侧,紧邻城市主干道新华大街。门诊楼被一条院区内部道路从院区所隔开,形成了一个孤立的区域,与其他部门的联系相对被隔断,在整个院区流程上造成了不方便。

  医技部主要是两个部分,一部分在门诊部处,另一部分在多层住院楼处,距离相离比较远,布置相对分散,不利于管理和资源的共享。多层住院和高层住院没有实质的联系,彼此也是独立的一个区域。总体来说,门诊、医技、住院相对独立分散,不利于管理。流线过长,给患者带来不便,也不利于医院各个部门的高效运转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图1(图片来源:自绘)

  二、老院区用地的交通及停车现状

  1.院区的交通比较混乱。医院建筑的交通的特点体现在人流量、车流量大,且有较大的物流量,同时医院交通还有一个区别于其他建筑特点就是流量集中,往往是集中在上午,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现在的日平均门诊量达5000多人次,将来的日门诊量可能达到10000多人次,交通方面的压力可想而知,所以交通组织的好坏对于医院环境和就医效率方面有很大的影响。

  根据实地的观察,老院区在交通流线方面缺少整体的规划,动静没有分开,院区车流流线较长,由于门诊楼、急诊楼、住院楼的分散布置,各成一区,都有各自对外的出入口,人流车流可以从各个出入口随意出入,没有秩序比较混乱。这就形成了整个院区没有主导的流线,机动车辆流线与患者流线有严重的冲突,造成车辆拥堵和患者就医的不便。同时机动车在医院的出入及无序产生大量的噪声、粉尘污染。图2(图片来源:自绘)

  2.院区停车存在的问题。老院区的停车泊位缺乏,机动车停车设施不能满足停车需求,供求失衡。没有地下停车,全部都是地面停车。院区仅有的一个集散广场都被停车位占据,病人没有休息、交流的空间,车辆停泊在院区中心位置也给不方便行走的患者带更来了不方便。图3(图片来源:自摄)

  二、医院各部门的面积比例不协调

  根据《综合医院建设标准》,综合医院分为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保障系统、行政管理和院内生活等七大部分,承担科研和教学任务的综合医院,尚应包括相应的科研和教学设施。根据实际调研情况,医院的医技部门和行政办公面积明显不能达到国家标准,在新的规划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表1(表来源:《综合医院建设标准》)表2(来源:院方提供)

  二、解决问题策略与规划设计阶段

  (一)从整体规划出发

  根据在前期对原有院区整体的调研和评估,在构思新建的门诊病房楼综合楼单体设计的同时从院区整体规划出发,为院区将来的发展着想。

  1. 从布局出发 提升院区整体形象。新建门诊病房综合楼建成以后,原有门诊、急诊、医技和住院的大部分科室和功能都要迁入进去。老门诊、急诊和医技楼建于上世纪80年代,格局比较落后,不能满足未来医疗发展的需求,在以后发展过程中这些旧楼会被淘汰和拆除。

  在与院方交流中我们了解到,该院区在2005年建成的外科住院楼的位置在当时是有争议的,原因是外科住院楼的位置过于靠近新华大街,导致这个22层大体量的建筑对新华大街有很大的压迫感,影响城市整体形象,同时,由于外科住院楼与新华大街很近没有形成人流缓冲空间,使得主要流线还得从院区旧门诊与住院的夹道进去,与门诊、医技人流混杂,给院区交通组织带来更大的问题。外科楼的建设并没有从总体出发,也没有改善院区的交通流线情况,反而在日后的使用中使院区的交通拥堵更为严重。所以新建门诊病房综合楼在整个院区的位置就变的尤为重要,因为它的布置不仅要优化和改善老院区的现状还对未来院区的发展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鉴于现状,在项目用地范围内新建门诊病房综合楼在不影响后面住宅楼和锅炉房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尽量布置在基地的北侧,基地南侧留有一个离新华大街有近50m的集散广场,作为院区日后的主入口,有效组织人流。在基地西侧地下有全院的消防水池和生活水池,为了在施工当中不影响其正常使用,新门诊病房综合楼尽量贴近基地东面。

  这样的布局情况是考虑到随着院区多层的老住院楼和一些其他附属用房的拆除,在院区北侧靠近院区内部道路的区域在未来发展中会形成一块发展用地,这块用地可以新建未来发展用房。将来外科住院楼、新建门诊病房综合楼、未来发展用房三者将形成院区整体的形象,再通过空中连廊把外科住院楼、新建门诊病房综合楼和未来发展用房连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样的布局也使得未来的院区室外空间形成了动静分明的两个区域,主入口有“动”的前广场,在外科住院楼与未来发展用房之间形成“静”的康复后花园,改善院区原有情况,提升院区整体形象。图4(来源:自绘)

  2.从布局出发,高效有序组织院区外部交通。新建门诊病房楼的项目用地紧邻呼和浩特市的主街道新华大街,位于市区中心位置。为了使病人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走最短的路程达到要去的地方,减轻前来就诊患者的烦躁,满足高效的使用要求,在场地有所限制的情况下共设了三个出入口,沿新华大街设置南入口,即医院主入口,人流量最多;基地北侧沿院区内部道路设置北入口,即后勤出入口;与原有院区相通,在基地西侧设置一个次要入口,用于新老院区在人流、物流方面的联系。最大可能实现人货分流,人车分流,互不干扰。

  新建门诊病房楼在地下二层设置停车库能容纳740辆车,地面设置停车68辆,缓减了原来老院区停车难,车辆进入院区难的问题。为了避免车辆出入交叉和高效的组织车辆的流线,将地下停车入口设置在广场东侧,地下停车入口的位置离基地主入口有130m左右的距离,这可以在门诊车流量高峰期起到缓冲的作用,避免车流停滞在新华大街上,影响城市的交通。车辆沿主入口车辆专用通道使车辆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地下停车库,医护人员和患者可以通过车库内电梯到达想要去的科室。

  地下停车出口在广场西侧,从车库出来的车辆直接从主入口西侧车辆专用通道离开院区。离门急诊入口比较近的位置与主入口开通两条绿色通道,通过管理只允许120急救车和紧急车辆通过,实现在最短的时间内紧急患者得到救治。人流主要通过主入口中部人行通道,经过广场到达门急诊,另一部分通过西侧入口到达住院,实现人流、车流不交叉。

  3. 组织合理快捷的内部交通。作为日均门诊量5000人次,将来发展成为日均门诊量8000~10000人次的门诊病房综合楼,内部合理、有效的交通组织对于提高医院效率和改善患者的就医环境是一个保障。在设计中引入现代医院中“医院街”的理念。宽度为7.5m的“医院街”,作为新建门诊病房楼交通组织的大动脉,贯穿门诊医技,联系到各个科室,使患者明确、快速地找到要去的地方。新建门诊楼内有自动扶梯28部,电梯22部,用来输送人流和物流。在人流量最大的门诊大厅布置载客量强大的自动扶梯,一至七层,每层四部扶梯,把人流分流到各层的“医院街”。在“医院街”上还为门诊医技的推床、轮椅患者设置了8部电梯,电梯全部是医用电梯,增大容量。住院部设有医护人员专用电梯、污梯、患者电梯。住院主要交通空间设置了8部患者电梯,并且都是医用电梯。每个住院标准层有两个护理单元,每个护理单元设置一部医护人员专用电梯和两部污梯。

  通过水平向的“医院街”和垂直向的电梯、自动扶梯形成了具有不间断的强大的立体式交通体系。图5(来源:自绘)

  (二)从功能配置出发

  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新建门诊病房综合楼一至七层为门诊、医技科室;八层是行政办公;九层至二十二层为住院护理单;地下两层。

  新建门诊病房楼综合楼在各层功能排布方面,采用了快速分流和功能组团的概念,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医技的影像中心作为医院的枢纽科室,人流量大,设备的重量也大,所以将其布置在一层,方便门诊和一层急诊的患者,并且能尽快的把人流分流,同时布置在一层也有利于设备的安装工作;将门急诊输液、门诊抽血、内科、外科、妇产科等人流量大且行动不便的科室布置在较低的楼层;将门诊妇产科和医技功能检查等功能上联系比较紧密的科室就近布置,实现功能组团,资源高效利用;将中心检验、耳鼻喉科、皮肤科等人流量少、患者行动相对方便的科室布置在较高的楼层,减轻垂直交通的负担。图6(来源:自绘)

  (三)从具体科室的实际需求出发

  在设计新建门诊病房综合楼门诊、医技具体科室时,从一开始常规的排布到最后得到确认的布置,设计师与各科室主任等医护工作人员经过了反复的讨论和对科室实际情况的了解才达到最终的认可,特别是在医技影像中心核磁布局方式的讨论中设计师也受益良多。

  在布置核磁时,由于机器设备比较多,最好是布置在一个区域,鉴于分配给核磁面积区域,设计师就会采用现在比较通用的多通道板式布局。但是与科室主任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到他们并不认可这种布局方式,他们希望是得到符合本科室工作流程的“一”字形布局,核磁沿候诊空间一字排开,方便患者寻找要到达的检查室,同时控制廊的空间能够最大化的集中,控制人员在同一区域,有利于工作交流和互相照应。核磁设备间集中布置也远离磁体,避免对磁体的影响。

  (四)从“绿色、节能、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

  在整体布局及各科室设计中,重视建筑室内外与周围环境的自然结合,减少黑房间的数量,达到节约能源,在满足功能需要的同时留出庭院,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光和自然通风。

  新建门诊病房综合楼设计了1400㎡宽敞明亮的门诊大厅,一至七层通高,引入了充足的阳光。由于门诊大厅的患者病状复杂人流量大,通高中庭对于稀释空气浓度有很大的作用,尽可能降低感染和传染的几率。

  同时,在门诊区域留出四个庭院,实现诊室自然采光、通风的要求。为了尽可能使医技科室自然采光,实现空气自然流通,将医技上面的住院与医技二者架空形成一个架空层,使医技也留出四个庭院。住院部护理单元采用单复廊式布局,最大可能解决了医护人员黑房间问题。病房全部南向,走廊端部每层都是大玻璃窗,100多㎡的阳光活动室,使病人治疗休息有非常好的环境。考虑地下一层功能房间的自然通风和采光,设置了宽度为1.3m的采光井。 图7(来源:自绘)

  (五)从与院方充分沟通出发

  众所周知,医疗建筑是一个功能流程复杂的系统,由于建筑师、院方对于医疗建筑的理解各有不同,要设计一个从建筑师角度和医疗需求角度都能满足的建筑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建筑师与院方多沟通。

  院方领导和各科室主任对新建门诊病房综合楼的设计都很满意,这就与院方沟通的结果。新建门诊病房综合楼设计从概念方案到最后确定实施方案的过程中,五次与院方领导、四次与各科室主任及医护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在与领导的沟通过程中了解院方对于建筑的使用要求和现在及未来的发展需求;与各个科室主任的交流过程中熟悉本院工作的流程及对科室内部功能房间的具体需求;与医护人员的对话过程中熟悉他们在功能房间内的行为,成为房间物品的配置数量及布置方式合理性方面的重要依据。图8、9(来源:自绘)

  三、结束语

  一座医院的建成不仅要满足建筑单体功能的需求,还应该在院区整体运行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适应院区未来规划发展。这就要求建筑师在设计前期多做工作,以医疗需求出发,寻求符合实际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