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建筑由于其功能的复杂性、使用的特殊性,使业主与建筑师在进行规划和设计时,首要前提就是满足医院的医疗功能需求。从许多医疗建筑的最终实施结果来看,这一特性成为医院是否符合要求的衡量标准。
在从事医疗建筑设计的建筑师中,往往出现出两种不同的设计思想,一种是集中精力于医疗功能布局是否得当,以合理的医疗工艺流程为设计的首要内容,其次才是建筑空间形象、环境品质甚至文化内涵等方面的表达;另一种则是以建筑形式为主体,强调建筑自身的特点而将医疗功能被动地顺从于建筑空间、形象。
这样两类设计方式和思路,都是独立、片面地对待医疗建筑的各类关系,以满足某方面需求为主,而建筑的功能性和适用性并不能很好地协调统一,更不用说创造高品质医疗设施、引领医疗服务观念。
在具体的医院规划和建筑设计中,系统化设计思路主要体现在围绕医院预期的发展目标和既定的医疗功能需求,互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实现医疗功能、促进患者使用、传达文化内涵等多个角度提出设计思路,采用适宜的建筑技术与措施,并创造性地归纳整合为一个精简、明确的表达形式,能够涵盖各个方面,使医院建筑的不同特性自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系统化设计思路和方式要求建筑师对医疗建筑的基本特性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够运用建筑设计的多种方式充分表达设计意图。在医疗建筑中,建筑形象、空间环境及文化内涵对使用功能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除了实现核心医疗功能外,好的医疗建筑在使用高效、便捷、安全的同时,为使用者提供的舒适、缓解、乃至精神疏导都能够相辅相成地发挥重要的促进治疗作用。
因此,医疗建筑的设计起点,应采用整体规划与设计的视角,采用系统、全面、互动的方式,视点互换、兼顾全局,从功能流程、使用环境、心理感受等不同的角度提出和检验设计思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样就能够在设计的各个层面和阶段保持建筑功能、形式、内涵等方面的整体协调性,达到形态自然、有机融合,最终确定的设计方案也会比较全面、成熟。
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号综合楼的建筑设计中,我们将系统化设计方法贯穿了方案形成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最终形成建筑个体与城市环境、医疗功能与医院形象、使用要求与心理感受协调一致的整体性方案。
一、项目概况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一所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医院北临黄河风景线,南面市交通枢纽,地处兰州市的中心地带,院内建筑历史久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将要建设的新住院综合大楼位于一号综合楼西侧,计划新增住院床位1600床,同时包含医疗、教研、学术及后勤综合服务等功能,总建筑面积超过12万平方米。
项目建设的基本条件与存在的问题是:建设用地狭小局促且有较大高差,周边环境复杂,周围建筑的日照遮挡、视线干扰、安全间距等限制较多;建筑体量庞大,功能内容复杂,要求通过本项目建设整合医院医疗功能体系;总体解决现有院区存在的交通、卫生控制、使用混杂等问题,并由此带动整体医院环境品质的提升;医院历史悠久,在现代发展中传承文化精髓并确立新的医院形象;人性化医疗环境如何在紧凑复杂的功能格局中得到体现并形成鲜明特色。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设计中归纳出几个方面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目标,全面、互动地考虑相互作用并促进的内在联系:
二、以传承医院历史文脉为契机,革新医院总体布局
借建设新综合住院大楼的契机,对院内环境和区域划分进行提炼和整合。
新大楼建设完成后,医院的主要医疗功能沿城市主干道萃英门路一侧展开,通过对院区中部的建筑和环境进行整理,围绕 “至公堂”这一百年历史文化遗存,规划一片由绿化、休养、科教组成的文化景观带,南北两侧分别联系医疗区和生活区,使医院形成“两区一带”的新格局,在明确医院功能分区的同时,以富有内涵的院区建筑形象和环境景观,强化了医院对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发扬。
总平面
布局
三、以分区分流的立体交通体系为平台,形成高效、安全的交通新秩序
沿街医疗区的形成为院区优化交通组织创造了条件。根据医院建筑距离城市道路较近的特点,在现有一号楼和新建综合大楼门前形成20m宽、近300m长的医疗步行街,与医院南侧城市广场相呼应,共同营造了安全、舒适的院前环境。
利用地形高差重新整合院区车行流线,通过院区东、西两个主出入口,将车流引导至医疗区北侧环形车道,在地面层依次设置车辆停靠站,形成围绕医疗区的顺时针单向车流循环。急救通道独立便捷,急救车门前停靠后直接并入北侧环道。
建筑南侧一层行人、北侧地面层行车,人车双层分区分流交通,巧妙地解决了医疗功能密集、人车混流的效率和安全问题。
四、通过整合新老建筑功能,优化整体医疗框架
以统一的住院大厅联系新住院大楼和1号楼住院部,方便管理,节约成本。人车分流的立体交通体系以及地下至地上4层的同层联系通廊使全院区实现无障碍通行。
为了紧密组合医疗功能,实现1、2号楼的医技资源共享,新住院大楼在功能布局上采用就近性原则,同层或相邻布置新楼中与1号楼相关的科室,通过宽阔的平台贯通1、2号楼内的医疗主街,方便患者使用和集中管理,提高运行效率。
五、功能使用与建筑形象交互作用
新建大楼的形体扭转和错动,综合考虑了建筑自身功能要求和城市周边环境的限定,使功能和形式达到高度统一。
建筑功能的适用性——对称的三角形护理单元布局一致,条件相当,保证了使用的均好性,病房朝向各有优点,且逐步远离城市道路,减少噪声的干扰;
城市环境的友好性——主楼45度的扭转使建筑与城市道路形成空间缓冲,减少建筑对城市环境的压迫感,也避免了与周边建筑有对视直视的干扰。而错动则充分照顾了对周边住宅的日照影响和视线遮挡,使新楼成为区域环境中的好成员。
建筑形象的标志性——通过缩小主楼沿街面宽,强调简洁挺拔的建筑形象,富有韵律的优雅体型和错动丰富的空间形态展现出独一无二的区域形象特征。
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建筑主楼的顶部造型轻盈通透,以抽象的重叠飞檐表达对至公堂的致敬和传承;柔和舒展的裙楼则在建筑材质、造型和比例等方面与1号楼形成呼应。
六、科学合理的功能布局,兼顾高效、安全、缓解和舒适
新建综合大楼内部功能复杂,包括1600床的住院病房、配套医技科室、科研、会议及商业服务等各项内容,合理分区和快速分流是功能运行顺畅安全的关键。
首先,各主要功能部门的出入口分层分方向进入,相对独立、互不干扰。
其次,楼内设立不同性质的分组电梯系统,包含患者、探视、医护、送餐、VIP、商业、清洁品、污物等专用电梯,结合环形医疗主街联系各楼层的不同功能部门,医院内部人流物流、医患、洁污流线清晰明确,各行其道。
主要医技功能集中在地下一层、地上二至五层,方便住院患者和1号楼同时使用。
护理单元布置在主楼9~24层,双通道的等边三角形布局使医患明确分区,护理距离和护理视线都比较理想,所有病房都有良好的景观视野。VIP护理单元设在主楼西侧顶层,建筑高低错动形成的东侧顶层屋面上设置了大型景观花园,是VIP患者专享的室外活动空间。
商业服务设施引入现代商业广场下沉空间的概念,布置在南侧沿街裙房的一层和地下一层,既方便内外使用,也使地块的商业价值最大化。
七、将用地和环境局限转化为空间环境的塑造,全新演绎建筑品质和就医体验
对周边建筑的退让和避免日照遮挡使建筑形体呈现不规则变化,地势高差也影响功能布局的安排,而建筑距离城市干道较近则很难对人、车流量大的医院进行合理的交通组织。通过主动转换思维视点,这些不利因素在医院的功能布局与公共环境塑造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医院的医疗环境从景观绿化和空间营造两方面入手,形成整体一贯、又各具细节的风格。整合一新的历史文化景观带、开阔舒展的医疗步行广场、无障碍衔接新老建筑的住院部通道、架空敞亮的层间花园、幽静私密的VIP专享庭院、休闲舒适的下沉商业广场等,都体现出现代化医院所致力追求的人性关怀和人文精神。
八、结束语
基于系统化设计思路和方式,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号综合楼方案在复杂局促的基础环境中,将诸多局限和不利条件转化为形成建筑特色和亮点的推动力,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现代医院医疗功能与文化载体、空间环境与体验感受的高度融合性、目标一致性,使医院实现了总体布局的优化整合,提升医院的整体就医环境品质,重塑了医院的历史文化精神和品牌影响力。
因此,在医疗建筑的规划与设计时,应基于对医院内涵和实际需求的深刻理解,将各种制约因素综合在一起,全面、动态地分析各个措施和目标的关联性,并归纳、提炼出符合多方面需求的单纯化建筑形式,采用适宜、有效的技术和措施,通过涵盖全局的系统化设计思路来表达医疗建筑的内在品质与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