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许多医院纷纷进行改扩建或异地新建,以改善医疗条件,扩大医院规模,整合建筑环境,完善医院规划。面对这样的建设环境,怎样更好地满足医院发展的要求,满足医护工作者及患者的需求,是每一名设计人员都应该考虑的。尤其是项目总图设计,可从以下几方面重点把握——
一、现场踏勘
通过现场踏勘,人们对项目的现状将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和整体印象。对于改扩建项目,要充分了解现有的建筑(包括地上、地下)、道路(市政道路、院区道路)、室外管线等,哪些可以拆除,哪些需要保留。新建建筑物通常是“见缝插针”,在规划时就要考虑好建设时序,满足新老交替的需求。对于新建项目,大多数都设在城市的新区,因此要了解区域的整体规划,用地周边的市政道路建设情况,四周用地的开发建设情况,以及用地内是否有临时建筑,是否有市政管线穿过,如高压电缆等。只有清楚、准确地了解现场情况,才能为后续的设计、施工创造条件,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踏勘之前应收集到一份最新版本的院区地形图,现场考察时将收集到的部分信息对应地标注到地形图上,这样既方便、直观,又有助于记忆。总图设计专业有一个特点,人均设计的项目相比其他专业要多,同一个项目现场考察的机会少,一般都在项目设计之初,所以要求总图专业的设计人,每次考察时要尽可能全面地将医院的资料收集回来。经验表明,照相机是收集资料的好帮手,把看到的内容全部拍摄下来,需要时可打开查看,帮助回忆,有时不经意拍下的照片能在设计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总平面布置
总平面布置就是在满足医疗功能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场地的自然条件,合理地确定拟建建筑物、构筑物、绿化、道路、工程管线等设施的平面位置,使各设施成为统一的整体,并与城市规划相协调。总平面布置首先要从全局出发,结合医院现状整体考虑,并尽可能为医院的发展留出空间。
医院项目有其特殊性,尤其在改扩建项目中,设计、建设通常采取“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因此整个过程不能影响医院现有医疗功能的正常运行,需结合现场情况,分期推进建设,最终实现医院规划的格局。
新建项目受制约的条件少,可以充分运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如功能整合——将门急诊、医技和病房统一布置形成医疗综合体;绿色医院概念——节能、节地,保护利用自然生态环境;交通流线简洁,人车分流——根据功能要求设不同的出入口,院内主要人行流线和车行流线分开设置。
总平面布置要注重细节问题,以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建筑物要满足规划、消防、日照、卫生视距等要求,建筑物周围要留出合理的空间,用来布置道路、路边绿化、室外管网及与现状道路的衔接。另外,设有地下室的建筑物,地下室的范围若超出地上建筑物的基底范围,地面覆土要考虑绿化种植、绿地计算的要求,道路结构、路面放坡的要求以及室外管网敷设深度的要求。
三、交通组织
交通组织就是组织好人流、车流、货物流的有序进出,妥善安排停车场的位置,保障消防通道的畅通。医院是一个人流、车流比较集中的公共建筑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的拥有量逐渐增加,任何一个稍大型医院的入口处交通都相对密集,许多车辆被迫堵在院外占用城市道路。所以组织好医院的交通流线,不但直接关系到院内医疗行为和就医流线的便捷和效率,而且还会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影响,降低城市交通压力。
医院的交通组织,除应符合一般的交通组织原则外,还应符合医院的医疗流程。院区应按功能要求设置不同的出入口,使患者和医护人员快速到达各自的目的地,分散院内外交通流,避免因交通量过于集中造成交通堵塞。按功能要求,医院应设门急诊入口、住院入口、医护人员入口和后勤入口。在出入口数量有限制要求的情况下,可将住院与医护人员入口合并或者将医护人员入口与后勤入口合并。院区还应留出供急诊车辆通行的“绿色通道”,为急救患者争取宝贵的时间。
院内人车分流,一种是平层设置,车辆进入院区沿外环行驶,人员则经过入口广场直接到达主要建筑物的出入口;一种是立体交叉,立体分流,人员和车辆行驶在不同高程的道路上。人车分流的实现与停车场的设置关系非常密切。平层分流,停车场一般设置在院区外围;立体分流,停车场一般设置在地下或首层。随着城市的发展,医院规划中配套机动车数量指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医院采用了地上与地下停车相结合的方式。这样不但充分地利用了地下空间,节约用地,而且留出了更多的绿化空间,提高了院区的环境质量。地上停车场最好设置成多个封闭的小区域,有各自的车辆出入口,减少对院内交通道路的干扰。如用地紧张,必须采取路边停车的方式,应设置在交通量不大的道路两侧,避免设置在交通量集中的院区出入口附近。地下停车要考虑好车库出入口的设置,既要满足车道坡度的要求,又要为道路和室外管网的敷设留出空间。
四、绿化布置
医院中的绿化不但可以创造安静的休养和治疗环境,而且对改善医院及其周围的小气候有着良好的作用。医院是医治伤病的场所,优美的绿化环境有利于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使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精神上受到环境的良好影响,以便早日康复。
绿化布置要与医院的总平面布置相结合,做到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达到点、线、面多层次的立体绿化。根据医院的建筑特征设置不同功能的绿化,使其与建筑融为一体,起到陪衬、点缀的作用。门急诊部一般与院区的主出入口相对,是患者比较集中的场所,其周围人、车流较多,需要有较大面积的绿化广场来疏导交通,便于人员集散。同时入口广场绿化还可以成为医院形象的载体,将医院特有的元素引入其中。住院部一般位于院区较安静的区域,可在其南面布置大面积绿化,并设置成小游园的形式,供住院患者室外活动、互相交流。由于医疗功能要求联系紧密,很多主体建筑物都设计成了一个医疗综合体,这样势必会影响建筑物的采光通风,所以在建筑物内部开设一些庭院,可以布置成观赏性的绿化,有些也可以供人员进入休息、活动。绿化设计中还应保留珍贵的古树,并适当保留山石林泉,将自然生态与人工环境有机结合。
五、竖向设计
竖向设计就是对场地的自然地形根据总平面布置的要求进行改造,以适应建筑物的使用要求,满足交通运输、消防扑救的技术条件,同时有利于场地雨水的迅速排除。竖向设计之前应充分了解四周市政道路的详细资料(道路宽度、道路中心坐标、标高、道路走势等),以保证院区各出入口与市政道路的顺畅衔接,确定场地内的地坪标高。现代医院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体现在总图设计上的其中一点就是医疗建筑各主要出入口都要设置成无障碍出入口,所以场地内的标高应尽量高于院区出入口处的市政道路标高,以避免院区雨水倒灌。对于场地内地形高差大,建筑物集中布置、占地面积大的情况,应首先保证建筑物主要出入口和有货物运输要求的出入口进出方便,其他次要出入口可以采用增加台阶、坡道或者在出入口处增设雨水沟的方式。若建筑物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布置,各主要建筑物之间通过地上或地下连廊相连,可以通过在连廊上设置坡度,来调整建筑物之间的高差,满足不同出入口与道路顺接的要求。无出入口的建筑周围与道路之间可以通过挡土墙或自然放坡的方式连接。
六、结束语
总图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设计人员从宏观角度来考虑问题,以便对医院项目的建设起到整体控制的作用。项目设计之初就要对整个医院的外部医疗流程充分了解,处理好各建筑物之间及建筑物与场地之间的关系,留出发展空间;安排好院内人流车流,并为患者和医护人员留出绿化休闲空间;同时还要考虑院区内外空间环境的衔接。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保证总图设计的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