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曾经参与过一所癌症专科医院的设计和建设过程。当中,我发现这样的问题:院方的需求是4D的,但是他们在向建筑师表述时采用的是1D的方式,而建筑师的设计思考偏重在3D空间的功能上,最终交给院方的却是一个2D的平面图。
在这个过程中,需求与设计的表现形式完全变化了,问题的症结出现在双方的沟通上。那么,如何改变两者之间的沟通?怎样引导设计团队进行创新呢?
原型模拟,让使用者直观地感受未来
不同的沟通方式,需要不同的沟通工具,其效果是不同的。我们对2D平面图、3D立体图、迷你模拟原型、1:1模拟原型、1:1展示模型、BIM模型这6种沟通工具进行了比较,并且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定的经验。
我认为,设计者和使用者之间的沟通绝对不能只靠平面图,可以尝试一些更为直观的方式,如3D的原型模拟。
以台湾大学癌症医疗中心医院为例,我们对这个项目的大厅和门诊区进行了原型模拟,设计了1900㎡的1:1实地空间,并且把该院现有使用团队,尤其是急诊、灾难紧急救援团队带到现场进行演习。让他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医院建成后是什么样子。同时,在演习的过程中,他们还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期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在设计过程中的一些疏忽以及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例如一楼到二楼的楼梯,设置在左边还是右边?在沟通之前,有70%的人认为设置在左边比较好,但是进行了原型模拟之后,现场的人都认为放在右边比较好。
由于采用了非常直观的1:1原型模拟,人们能够很容易地了解建筑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如果通过平面图进行交流,效果肯定要大打折扣,因为很多人可能根本看不懂设计图。
我们还邀请300多位专家到现场来指导,他们的意见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
通过这样一个机制,我们对原来的设计方案做了一些调整,使我们更有把握地投入设计。
循证设计,可引导创新
创新不是目的,而是满足不同需求、适应行业变化的手段。实证设计的思想在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使我们在设计过程中,根据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使医院建筑各个方面都不断得到提升。
例如,有人就环境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发表了文章,分析结果对建筑设计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文章指出,在保证患者安全方面,减少院内空气传染、减少院内接触传染、促进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沟通,这三方面的重要性排在前三位。这对减少患者压力,减少噪音、减少空间混乱感、促进患者睡眠等都起着重要作用。
有人撰文认为,交互病房的设计对患者的存活是有帮助的,这对我的启发很大。我们曾经花了很多的时间在药物的创新和医疗流程的改进上,没想到,病房从建成的那天起,就已经决定了患者的基础存活值。于是,一个问题自然而然就摆在了我们面前:如何通过交互病房的设计来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呢?
可见,循证设计的思想能够让我们的思路更开阔、依据更充分,从而推动医院建筑设计不断发展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