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医院建筑设计的水平如何提高,我们综合国内外的经验,认为应在研究与创意两方面下功夫。
苏大附一院平江分院效果图
苏大附一院平江分院鸟瞰图
研究——注重基础与应用两方面
医院建筑领域的研究涵盖方方面面:规模、功能、构成、布局;空间组合、环境设计;医疗设备及医院信息化,人员分流与交通组织,医疗设施;等等。这些方面既复杂又相互关联,我们在研究时需要注意区分从基础到应用等不同的层次。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医院建筑的基本原理并总结一般性规律,应体现基础性与学术性。通常,各国医院建筑领域的基础研究应从具体国情出发,并力求反映时代特色。考虑到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研究水平较低的事实,现阶段我们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仍应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为主。
﹡基础研究中日本的经验
《日本建筑学会计画系论文集》曾发表过1952年至2011年间日本医院建筑领域的全部论文的统计资料,旨在探讨其研究内容的变迁。
资料表明,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在战后医疗资源不足的背景下,导入了美国的医院管理制度。因迫切需要解决新型管理制度下医技部的集中化、后勤供应部的效率化以及住院部与门诊部的适宜规模等问题,医院建筑领域的主要工作是探讨住院部等医院各部门的空间有效组织方式。此外,为合理配置新城(New Town)与农村地区的医疗设施,医疗设施规划方面的研究也开始受到重视。伴随经济的高速成长,此后的二十年是日本医院建设的高峰期,这时,医院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医技部的适宜规模、手术部布局优化、住院部构成的合理化、医院各部门面积比例以及医院内部的垂直交通与物流优化等方面。*20关注医疗设施分布问题行了的内容。举例来说,医院的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通过医疗设施规划的方式控制医院的规模并解决医疗设施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在上世纪的最后十年,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开始渗透到医疗建筑领域,研究重点是改善患者的医疗环境,研究方法着重于调查患者行为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另外,随着医疗流程的细分,康复、急救、临终关怀等专业性设施的研究逐渐增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至今,随着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少子高龄现象日益加剧以及高科技医疗设备的普遍应用,日本医疗政策的核心调整为遏制医疗费用的增长,因此医疗设施的功能分化与连携合作是研究的重心。此外由于地震等灾害频发,医院建筑的防震减灾也日益受到重视。
﹡日本学者对医院建筑研究的特点
一是医院建筑设计与国家的医疗政策以及医院管理模式密切相关,医院建筑设计是贯彻医疗政策以及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是虽然日本医院建筑领域内分支越来越多,但住院部与医疗设施规划一直是研究重点;
三是在战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侧重医院功能与效率的研究方法仍在广泛运用,环境心理学等新领域的研究方法预计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基础研究的方法与深度
按照研究深度的不同,基础研究可大致分为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两类。描述性研究侧重通过调查收集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数据;解释性研究则侧重通过统计、比较、建模等手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目前,国内达到描述性层次的研究工作尚不多,而国外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几乎都是解释性的。
下面以“医院各部门的面积分配”的研究为例加以说明:建筑师在设计医院时,通常首先用总建筑面积乘以各部门的面积比例,得到各部门的面积后再进行形体组合。为得到合理的面积分配指标,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日本学者就一直关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考虑到医院各部门的面积比例始终在变动,为此日本学者每隔10年就对约20所有代表性的新建综合医院进行面积测量与统计,分析其变化趋势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反观我国,由于缺乏有深度的研究做支撑,《综合医院建设标准》(2008年修订版报批稿)给出的指标显得缺乏依据及可信度。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近年来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现已取得大量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应用研究的两个方面
基础研究旨在得出一般规律,要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落实到具体的工程实践中,尚要做许多应用研究工作。由于实际情况千变万化,应用研究包含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在此仅介绍流程及空间优化及细部设计这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流程及空间优化。
流程及空间优化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现以我们设计的江苏省苏州市锦溪人民医院的检验科为例加以说明。通过现场调研,我们发现原检验科的设置存在下列问题:常规检验室与HIV实验室分设两处,使用不便;流线交叉,洁污分区不明,办公室位于污洗室对面,办公入口与污物出口相同;办公室过小,且工作人员与患者共用卫生间;缺乏存放住院部检验标本的场所;患者在卫生间取得排泄物样本后,只能通过医院主走廊才能送抵检验科,既不卫生也不雅观;患者等待区过小;UPS及检验用冷柜均放置在检验区内不合理,因为UPS会散发大量热量。
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在设计时对检验科进行了如下优化:办公区独立设置,内设更衣室、卫生间、值班室、办公室、UPS机房;三项常规检验、生化检验及免疫检验集中设置在一个大房间内,冷库、血库、标本接收、细菌培养实验室及HIV实验室均设置为独立房间,并与大房间直连,血库靠近采血区;卫生间与尿检便检区相邻,样本可通过传递窗送检;设置临时存放污物的污洗间,并就近设置污物出口。
我们据此绘制了功能模式图,并最终设计出新医院的检验科平面,流程及空间都得到了有效优化。
第二方面:细部设计。
医院的细部设计也是改善患者生活及治疗环境的重要方面,而以下六个层面,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深入地认识医院建筑。
物质空间。从提高医护作业的效率入手,使建筑空间更好地满足现代医护作业的需要一直是医院建筑中最重要的研究层面之一。日本东海大学附属医院放射性诊断与手术复合系统的示意图,该系统的成功研发,在很大程度上革新了建筑师的设计理念。
环境心理。空间的大小及明暗,光线、色彩、标识、绿化等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引发不同的心理感受,进而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舒适度。例如:温暖的阳光会给患者带来好心情,因而在医院中引入充足的阳光是常用的设计手法。候诊区中各色椅子既丰富了室内色彩,也增强了空间的可识别性。
社会生活。针对医院中的各类人群,借鉴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并利用空间的多样性与选择性,有助于从建筑空间的角度处理好医患之间、患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而改善医院内的社会生活。
自然生态。研究结果表明,医院建筑的单位面积能耗约为办公楼的两倍。为减少能源消耗及CO2的排放,医院建筑中可进行各种技术上的尝试。
宏观政策。医院建筑与医疗政策关系密切,医院的建设深受医疗政策的影响,但医院建筑的研究成果也会促使医疗政策做出调整。
经营管理。医院建筑与医院的经营管理密不可分。一方面,医院建筑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医疗技术与建筑技术的进步,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医院管理方式的影响;另一方面,医院建筑的优化也会促进医院管理的合理化与运营的高效化,从而达到降低医疗成本和改善医疗服务的目的。
创意——从造型与空间入手
由于医院建筑的复杂性,建筑师在设计医院时往往会受到比其他建筑类型更多的制约。但作为一门严肃的社会艺术,医院建筑还必须处理好空间与造型之间的关系。做到这一点不能仅凭最新的研究成果,关键还在于发挥独特的创意。正如达·芬奇的名言“力量从制约中诞生,在自由中死亡”,只要建筑师有足够的艺术感悟力,在诸多制约中也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创意。
﹡日本刈田医院造型上的创意
建筑面积为26000m2的日本刈田医院位于丘陵地带。为防止住院部大楼突兀在群山之中从而破坏山顶的天际线,该建筑物只设3层:首层设置日门诊量为500人次的门诊部及利用频率较高的医技部门;二层设置手术室和管理部;三层为308床住院部。三层平面在4个方向上均挑出相当的长度,从远处眺望,医院三层像一块白色平板飘浮在层峦叠嶂之中,既突显了建筑物的存在,又衬托出山峦天际线的柔美。医院体型纯净、风格简约。由于体量较大,附近高速公路中的乘客,能在动态中由远及近地感受到建筑物似乎在水平流动。
这种形体组合方式在功能上也有许多优点。首先首层面积大、接地性好,可开设多个出入口。另外由于门诊部和医技部设在同一层,门诊患者不需上下楼就能完成挂号、问诊、检查、治疗、取药、交费等一系列就医行为,不仅方便了患者,也减少了垂直交通的压力。
﹡日本刈田医院空间上的创意
第一,快速分流的入口。
因患者大多乘车前来就医,为避免人车混杂,建筑师借鉴了航站楼的经验,在主入口处设计了很长的车道边,以保证随处可以上下车。入口大厅也仿照航站楼的办票大厅,在两层高的空间中布置了挂号收费、问诊、检查等多个箱式小空间。站在入口大厅的任意角落,挂号收费处及其两侧的候诊区均可一览无遗。通过上述设计手法,既能实现人员的快速分流,又增加了空间的可识别性。中部的楼梯、电梯及庭院将门诊部与医技部隔开,加上院内标识系统完善,患者问诊之后,很容易找到要去的医技科室。
第二,美术馆气质的空间。医院内外细高的白色长柱格外引人注目,墙体、玻璃均与柱子脱开一段距离,通过各类箱型实体与白色长柱的鲜明对比,共同形成了婉约风格的美术馆气质。内庭院中也采用同样的手法,阳光可倾泻到地面一层,增加了光影的变化、丰富了空间的层次。
第三,居住性优先的病房。三层的住院部由6个护理单元组成。每个病房窗前均设有一个专用庭院,可充分保证病房的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患者可直接从病房步入该庭院来感受自然。医生问诊、护士巡房及后勤配膳等各类流线虽稍有拉长,但患者的疗养环境却大为改观。
第四,应对未来的空间。医院二层预留了未来扩建用的空间,可充分应对医疗功能的成长与变化。
综上所述,建筑师在充分把握医院特性的基础上,结合所处地形,借鉴航站楼及美术馆的设计经验,做出了成功的创意。该建筑也因此荣获多项大奖。
研究与创意的结合——经路探索
实践证明,通过研究与创意的结合,可以设计出兼顾功能与美学的医院建筑形式。在此用经路探索(Way Finding)的研究及其在医院建筑的运用为例进行说明。
经路探索(Way Finding)是空间认知领域中一个重要课题,主要目的是解释人们在陌生环境中探索经路的一般规律,并比较不同年龄、性别的人员在探索经路中的差异。
由于大型医院空间复杂、人流混乱,即便普通人也容易迷路,而患者就更会因难以辨别场所和方向备受压力。如果患者能快速正确地辨认当前位置并明确将去的方向,不仅能增强他们的安心感,还会大大提高医院的交通效率。
因此,国外学者很早就在医院建筑内展开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结果表明,标识系统、电子地图、色彩运用、艺术品与家具布置等措施均有助于患者正确辨认空间,但当人流量达到5000人次/日以上时,就必须增设贯穿若干楼层的共享空间才能达到目的。
法国的蓬皮杜欧洲医院在设计中就运用了上述研究成果。该医院地上8层、地下1层、总建筑面积达120000 m2、总病床数为830床,是欧洲著名的大型医院。为此该医院设置了一条贯穿东西、连接3个入口、高达数层的医院街,再加上室内的色彩分区,这样患者无论从哪个入口进入医院,都能正确定位并清楚把握自己的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