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老医院如何更新改造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儿童医院改造工程实践与探索
2009年初,我们承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儿童医院(以下简称北大妇产儿童医院)改造工程的设计任务。该院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安门大街北大第一住院部院内,于1984年设计完成,1991年投入使用。主要功能为妇产科、儿科病房及部分实验室。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院管理模式的不断进步以及妇幼保健水平的提高,医疗设施与医疗技术水平不匹配的矛盾愈来愈突出。由于该院建设年代久远,各种管线老化、病房楼现有的功能布局已不符合医院发展的要求。医院要求保留结构主体和楼电梯部位不变,拆除建筑内所有内外填充墙体及机电系统,调整建筑功能布局,对机电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和建设。
一、改造面临的问题
(一)功能分区不明确、流线不清晰、医疗环境差
医院平面呈“风车”状,共6层。按照旧有的管理模式,病房、实验室、手术室各层分散,大量的后勤用房如餐厨、洗衣房等位于楼内,床位数少,无法满足目前患者的住院需求。楼内缺少集中的儿科诊查、妇产科诊疗中心,没有集中的手术中心、ICU病房和配套的医技用房,缺少针对特殊需要患者的特需门诊和特需病房。
妇女儿童群体就医特点是就诊时间较长,陪护人员较多(患者和陪护的比例约为1:2.5)。医院的住院大厅、候诊和交通空间狭小拥挤,常出现人员大量滞留的情况。
病房管理分散,设施条件差,无单间病房和专用卫生间,不利于妇产科患者的恢复和院方感控。另外,病房外的开敞阳台,存在安全隐患。
(二)柱网层高不合理、结构体系有局限
整个建筑每层高3.6m,不能满足不断增加的设备管线的空间需求和新的医疗设备的工艺要求。柱网6m×6m,病房布局受限,床位布置紧张。原设计结构体系为板柱结构,设计初衷是室内楼板无梁,空间通畅简洁,能降低建筑物层高。但其板柱结构有局限性,板开洞的位置受到限制,因此要考虑合适的位置布置管线和竖井。
(三)主体结构老化,存在安全隐患
原有建筑部分结构主体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和缺陷。现场勘查中发现局部楼板存在受力钢筋腐蚀现象,极个别处钢筋腐蚀量达到50%,极个别框架柱混凝土强度等级未达到原图纸设计强度,需要进行加固改造设计。
(四)工程资料不全
该建筑建设年代使用的规范已不能适应新规范要求。安全疏散、防火、节能等规范都需要针对图纸重新梳理、核对。项目的竣工图不齐全,许多情况需要现场勘查调研。由于建设年代久,防水和外网管线、老化严重等问题,需要及时赴施工现场解决突发问题。
(五)如何传承老城区建筑风貌和北大医院精神
该院地处北京历史风貌保护区内,所处西安门大街已进行过沿街风貌改造。在外立面改造中需要充分考虑与老城历史风貌的协调统一和对北大医院人文精神的传承。
二、改造的设计原则
(一)利用原有条件
设计中认真考虑了现有建筑的基本情况,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采用适宜、合理的专业技术和材料,以实现新的功能要求。对远期设计,也考虑到与院区现有资源有机的组合,使一体化设施的流程合理。
(二)体现妇儿医院的医疗特点
设计从妇产儿童医院医疗功能的特点入手,科学分析妇女、儿童患者、医护人员及清洁、污染物品的流线,做到医患分流,洁污分区,避免交叉感染,并注意人流、物流流线短捷、顺畅。在医疗功能组织、就诊方式上采用国内外先进模式,以适应该院的医疗特点,如医患分流、预约就诊、特需诊区、病区多通道布置等。
(三)体现北大医院厚德尚道精神
设计中,特别重视妇女、儿童就诊者的心理感受。通过空间色彩分区、标识系统、无障碍系统设计以及建筑小品、背景音乐系统的配置,努力创造舒适优雅、安静柔和的医疗空间。体现医疗设施的现代化和人性化,体现北大医院厚德尚道的人文精神。
(四)设备先进、管理方便
从医疗功能需要出发,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从根本上保证更新改建后的医院的先进性和现代化,保证在使用管理上的合理和方便。
(五)控制建设成本
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合理控制投资规模。在保证各主要系统配置及材料选择质量的同时,充分考虑经济因素,有效控制建设成本。
三、改造方案
(一)功能的合理规划
改造设计前,设计师与院方充分沟通,决定将分散于各层的餐厨和洗衣房从楼内移出。送餐从院部通过西侧连廊进入楼内,洗衣房与北大第一医院第二住院部共用。取消各层实验室,尽可能增加病房数量,解决病房紧张的问题。
改造后该院总建筑面积19997㎡,地上17565㎡,地下2432㎡。建设床位375张。地下1层,地上6层,建筑高度23.2m。
地下一层北段和西段集中布置设备机房、后勤库房,东段和南段设置孕妇保健、产前教育教室和康复科。孕妇学校和康复科在地下一层设置,对健康易感人群进行有效分流,。
一层集中布置公共功能和特需功能。包括出入院大厅、医学影像科、儿科诊察、妇产科诊疗中心、特需门诊和特需病房。医技、诊查中心位于同层,方便患者就医。特需门诊单设出入口保护隐私、减少干扰。
二~五层布置护理单元,其位于楼层中段,临近手术部和医技部分,便于医疗检查和处理突发情况。
其中,二、三层布置儿科、儿外、新生儿病房,配置蓝光治疗室、哺乳室、育儿辅导教室。
四层布置妇科和计划生育病房。
五层布置产科病房和产房。配置产娩一体化的家庭化产房和陪待产室。
六层集中布置中心手术部和重症监护病房。手术部含10间手术室,其中百级2间,万级8间。重症监护病房分设NICU(24床)、PICU(9床)和成人ICU(6床)。
各主要功能部门设计:
护理单元位于一至五层。采用长方型平面,护士站位于护理单元中心位置,具有良好的护理视野和短捷的护理路线。护理单元的医疗辅助用房位于护士站的一侧,自成一区互不干扰。病房内有卫生间,开敞阳台全部封闭,作为使用空间。
手术部位于六层。根据使用要求,净化手术区共设10间手术室, 其中百级手术室2间,万级手术室8间。手术室充分考虑先进装备的设置,固定设施的设置以便于控制、方便使用、无障碍操作、确保安全为原则。
重症监护病房(ICU)含NICU、PICU和成人ICU也位于六层,与手术部联系紧密。还设计了家属等候空间,便捷的运送流线是挽救危重患者生命的通道。
出入院大厅位于首层南侧。大面积落地窗和色彩明亮的室内装修,使整个大厅光线充足,充满生机。为方便患者,出入院办理柜台设计为无障碍柜台,厅内设电话、ATM机等设施。
特需门诊和病房是医疗服务的创新。特需门诊设置二次候诊、预约服务,可以满足患者快速就诊的需求。特需病房按家庭化病房设计,有助于安抚患者的焦虑的情绪。
(二)注重细节体现人性化设计
妇产儿童医院的主要就诊人群是女性和儿童。进行人性化设计,体现人文关怀十分重要。
1. 重视女性就诊者私密性和舒适度的要求
特需门诊、妇科诊疗中心设置二次候诊,候诊空间舒适优雅,有沙发、咖啡吧。典雅柔和的装修风格,为她们提供安静周到的就诊环境。护理单元改造后,保证每间病房都有卫生间。产娩一体化家庭产房,为产妇提供了安静舒适的分娩环境,有利于缓解她们的紧张情绪,顺利生产。
2. 重视儿童患者心理和安全防护需求
针对儿童活泼天真的特点,护士站设计为颜色鲜艳的高低位台,并设计了儿童活动区。病房卫生间为低位洗手池,主楼梯扶手栏杆设低位扶手。考虑到儿童好动的天性,封闭原来的开敞阳台、外窗设置限位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室内设计用温馨、活泼的色彩和图案,鲜明的导向标识,以求缓解女性和儿童就诊者的紧张情绪。
3.增加无障碍设施,方便残疾人患者
在主要出入口设无障碍坡道,公共区域设置无障碍电梯和残疾人专用卫生间。出入院办理处设置满足残疾人使用的低位柜台,方便残疾患者就医。
(三)结构空间的合理使用
该楼平面为“风车”形式,建筑空间均以矩形为主,考虑到患儿陪同家属多,流量大,设计中充分利用“风车”中心区,将原中心区上下联通的狭小中庭封闭,创造出相对宽敞的中心交通区。在首层入口处拆除原笨拙的砼雨篷,改为轻巧明快的钢结构玻璃雨篷,使光线更多地进入主入口大厅。随着医院容纳的设备不断增加,现有3.6m的层高对于手术室、ICU和病房走廊已相当紧张,因此在管线综合设计上只有精心处置,才能满足建筑净高的使用要求。
(四)结构安全的保障
由于改造后的建筑布局变化较大,为避免对结构带来较大的影响,在设计中结合建筑平面布置,采取有针对性的加固处理措施。各专业尽可能利用原有楼板洞口预留管线,对新开板洞位置进行合理调整,减小对现有结构的不利影响。在加固改造设计中还尽量避免加大截面的处理方法,保证改造后建筑有较合理的净空高度和平面尺寸。在墙体材料的选择上使用轻质墙体,减轻荷载。
(五)克服新旧规范衔接、基础资料不完备的困难,实现设计意图
该院建设年代使用的规范已不能适应目前新规范的要求,需要根据现场情况对不符合新规范的部分进行相应调整,确保工程建成后能够安全运行。原设计的主楼梯均为暗封闭楼梯间,不能满足消防规范的要求,重新设计后改造为明楼梯间。室外楼梯900mm高栏杆不能满足安全高度要求,按规范调整为1050mm高。原外围护体系不能满足北京市公建节能50%的要求,改造设计采用250厚夹心保温砌块外墙和断桥铝合金中空玻璃外窗。
由于早期建设的基础资料竣工图不完整,改建建筑现场和原施工图纸多处不符,设计中十分注意及时勘察现场,随时调整设计,以保证完整地实现新的设计意图。
(六)结合老城区风貌和北大新建院区进行建筑立面改造
该院地处北京历史风貌保护区内,外立面改造既要考虑与历史风貌的协调统一,还要考虑与北大第一医院第二住院部建筑风格统一。外立面采用轻钢龙骨、铝板改造的坡屋面、浅灰色外墙面砖、借鉴传统门窗设计的不同大小的窗户,强调和突出了传统的韵味。金属、玻璃的材质与墙砖的交接对比,黑、白、灰的总体色调使建筑显得既现代又有传统的丰彩,与老城区建筑和谐共生。浅灰色外墙砖和浅绿色窗框、简洁庄重的外观与第二住院部色调和风格上统一,彰显出北大医院厚医尚道的医院文化。
(七)及时处理现场突发情况,节约建设投资
在改建中设计师与各方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设计师经常到现场配合处理不可预见的情况,及时找出原因,避免资金浪费。施工中曾出现地下室窗井大面积进水,设计师现场指出这是施工时压裂室外老化管线导致的渗水,由于及时解决了问题,工程顺利进行,为院方节约了投资。
四、结束语
未来几年,我国不少城市老城区内的老医院由于受到历史因素、用地限制、投资状况的影响与制约,在原地改造仍是许多设计师面对的课题。如何在设计过程中从全局入手,注重功能分区和就医流线的组织,以结构安全为基础条件,重视对现有条件的充分利用,重视专业配合,选择合理的设备和材料,使设计具有前瞻性,是对设计师提出的挑战。在细节处理和手法上,关注人性化设计,充分考虑改造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和对老城区历史文脉的传承,更是设计师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此外,在建设过程中,设计师如何协助建设方做好实现功能需求和投资之间的平衡,在为医院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实现价值最大化,也是设计师不容忽视的方面。北大妇产儿童医院的改造项目作为北京城区内老医院改造项目中的一个,由于做到了以上诸多方面,该院项目在投入使用后,达到了预期的设计效果,得到了甲方的高度评价,受到了各界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