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心脑血管医院又名安徽省立医院南区,于2010年5月投入使用。该院位于合肥市南二环路附近,毗邻合肥市政府规划的政务新区。

安徽省心脑血管医院设计

  建筑由15层的主楼和5层的裙楼构成。整个医院占地60亩,建筑面积127900m2。地下两层,作为供应室、食堂和泵房,将近40000 m2;地上部分建筑面积为88000 m2。

  布局:科室集中设置

  总体来说,医院的科室设置具有大专科、小综合,大病房、小门诊的特点。以心血管外科、心脏外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心脑血管相关科室为中心,并配备眼科、五官科、骨科等常规科室来为中心科室服务。

  在各科室的布局上,医院对各种科室进行了整合,采取了集中设置的方式。

  首先是影像科较为集中,放射、普放、CT、磁共振、DSA等集中设置在一层。CCU也位于一层。急救患者做完CT、磁共振、造影等检查之后可以直接进入CCU。

  一层除了有宽敞的公共走廊,另外还有两个走廊,一个是急救走廊,一个是门诊走廊,患者可通过不同的通道进入。

  另外,考虑到未来的发展空间,医院在一层还预留了两间DSA室,一间CT室和一间磁共振室的空间。

  二层是集中设置的药剂科、“小影像”和门诊诊室。

  药剂科包括了集中配液中心、门诊药房和病房药房;“小影像”汇集了二十几个科室,B超、心电图、脑电图、超声振动等均集中在这里,并被划分为两大区域:超声区和功能检查区。

  集中配液中心负责整个医院内所需的各种输液的配备工作,并将配好的药水送到需要的科室,比如急诊室、手术室。

  门诊药房服务的对象是门诊患者,患者在检查之后在收费处划卡,然后在这里取药。

  心血管内科、心脏外科等很多科室的诊室均位于二层。

  三楼设置了检验中心,血液检验、体液检验都在这里进行,血库也位于该层。另外,该层还设有一些科室的诊室,如普外、骨科等。

  检验科有一排特殊实验室,有8个小实验室,各科室均可使用。此外,这里还设置了学习和办公的空间。

  四楼是手术室集中区,包括门诊手术室、急诊手术室、内镜中心,最里面是ICU。

  五层是行政办公区域,六层到十五层是病房。

  设备:注重智能化

  医院采用了一些较为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这使得设计者的诸多想法更好地得到了实现。

  *自动配药系统

  以二楼药剂科为例,为各科室配液、病房患者配药、门诊患者取药均在这里完成。为了保证效率,医院采用了自动配药、智能存取和快速发药这几种先进的设备。

  自动配药系统是一个外形类似于铁柜子的装置,与电脑相连。记者看到,这台装置共有24个小抽屉,每个抽屉内可放置16种药物。抽屉上贴着标签,上面写着该抽屉内所有药物的名称和编号。

  自动配药系统由电脑控制,而且与病房等相关科室的电脑是联网的。医生的医嘱通过网络传送到自动配药系统的电脑上,操作人员根据医嘱,只要输入相应药品的编号和服用的数量,配药系统便自动将所需的药品按照要求的数量提取出来,装在一个小袋子里并且密封好,小袋子上还标明了里面所装药品的名称和数量,以及患者的姓名和病房号、病床号等信息。

  *智能存取系统

  智能存取系统针对的是各种“异型包装”的药品。这种装置里面是一排排的小格子,每个小格子里面放着一种药品,这些小格子是可以转动的,由电脑控制。患者来取药的时候,工作人员只要在电脑上选定患者所需的药品,并发出指令,智能存取系统里的小格子便转动起来,然后红外线会定位在一个小格子上,这个小格子里的药品便是患者所需的药品。由于这种系统是半自动系统,所以需要靠人工取出药品。

  *快速发药系统

  快速发药则是一种全自动系统,适合那些“整型包装”的药品。这种系统有一个传输通道,直接通到前台,在前台有一个接受装置。工作人员选定药品之后并发出指令,该装置便自动将选定的药品传送至前台,工作人员无需移动位置便能为患者取药。

  *设置冷库

  检验科要收集大量的样品,使用很多试剂,所以检验科需要有一个存储样品和试剂的设备。很多医院使用冰箱作为存储设备,由于冰箱的容量有限,所以要使用很多台冰箱。安徽省立医院南区没有采用这种传统的做法,而是设置了一个冷库,用于存放样品和试剂。

  冷库的使用不只是在检验科,二楼的药剂科也设置了冷库,而且面积更大。

  气动物流传输系统的使用,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