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的河北省唐山市妇幼保健院位于著名的生态景观区——南湖生态核心区内,是集妇幼保健、儿童保健、妇产科及儿童传染病收治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专科医院。
医院东侧为城市快速路学院路,南距唐胥路约680m,交通条件良好。建筑用地58824.06㎡,建筑面积145700㎡,设置床位1200张,建筑限高55m。医院在整体建设中,体现出了“大专科、小综合”的设计特色。
规划设计,创建大专科单元模式
新妇幼保健院除了要满足妇女儿童日常医疗救治的需要,还要兼顾周围地区普通患者的医疗需求,同时还提供妇幼保健筛查的职能。因此,处理好妇女、儿童、普通患者、儿童传染病患者以及妇幼保健健康人群间的相互关系,使各功能区域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合理地对不同人群进行分流,使其互不干扰;最大限度地利用医疗资源,优化备置,就成为设计时必须遵守的原则。
*采用大专科单元模式,垂直布置
通过对整个医院医疗特色、技术流程的分析,设计师采用了大专科单元式的布局概念。打破了传统医院门诊、医技、病房的布局模式,把不同专科对应的门诊—医技—病房垂直布置,设计为比较独立的专科中心,使不同类别的患者可以在一个区域内完成所需的就诊及住院流程。同时,医护人员在一个区域内由于交通流线的缩短,工作更加方便快捷。大专科单元式的布局很好地解决了医院内各种人流混合的问题,增加了医院的识别性,提高了患者的就诊效率及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体现了对妇幼患者这一特殊群体的人性关怀。急诊中心、儿科中心、妇产中心、成人医疗中心、保健中心以及综合医技这几大功能区域通过医疗主街串联,合理布局、缩短了流线、提高了使用效率,使各功能区成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科室间建立立体便捷的联系
地大限度的设计中,以产科和新生儿科为中心,但又与急诊科、儿科、成人内外科建立密切便捷的联系,以便为危重患者打开生命的绿色通道。比如,产房和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相邻,并有内部转运通道,便于危重新生儿的治疗;产科和成人内科实现有机联系,以便危重产妇的治疗能及时得到成人内科医生的支持;产房和手术室设有便捷的患者通道,以便于不能顺产的孕妇及时转入手术室进行剖腹产;手术室和ICU设有内部专用通道,以便于术后患者的转运,减少术后感染的可能。这些临近手术室布局,对医院的流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避免了医院在运行效率上存在的先天不足。
*温馨的室内外空间环境
针对妇幼人群的特点,该院在空间设计上突出妇幼医院的特色,除提供最基本医疗救护功能外,更加注重对妇女儿童患者心理层面的呵护。为此,设计师创造了富有趣味的空间环境,为她们提供一种温馨的空间感受,彻底改变易让患者紧张压抑的环境,有效舒缓妇幼患者的紧张心理。
医疗主街。新院规模较大,医疗主街较长,前后长度达到了200m,它除了起到联系各医疗功能模块的作用外,也为患者提供了休息场所。设计师借鉴公共建筑中“商业街”的模式,利用主街12m宽的挑空空间及顶部的玻璃天窗,让阳光洒进建筑内,让主街及两侧的等候空间明亮生动起来。自动扶梯、玻璃电梯穿梭其中,使主街空间富有动感。绿色植物、庭院绿化穿插其中,使主街内生机盎然。
色彩设计。在妇产科以淡粉色为主色调,在儿童活动区除了布置游戏角外,在护士台、标识、墙壁的设计也采用卡通图案以最大程度地减轻儿童的紧张心理。
环境设计。院区用地紧张,缺乏集中的绿地设计,设计师充分利用屋顶花园建设立体化的绿色环境。
*安全、高效、实用的功能设计
医院街明晰了医院内部功能的逻辑关系,提供了明确的导向性,使医患有明确的导向感和舒适感,同时它还串连组织了各功能单元,各功能单元均采用尽端式布局,避免了相互影响。
根据医患的不同特点及各功能单元内在关联的紧密度,设计师合理安排功能布局,强化了对患者的合理分级,对危重患者与普通患者分别处置。医护人员工作区域有效地划分,工作流线与患者流线有效分离。
*节能、环保的园林化特色
园林贯穿于新建筑内部,有效改善室内环境;屋顶绿化为就医者提供了更多的绿色视野和休憩用地,更加节能和环保。室外园林喷灌技术和透水地面等技术的使用使医院成为环境友好型设计的范例。
总体布局,采用模块化概念
*通过医疗主街串联各专科
新院用地南侧和北侧道路交叉口分别设计南北广场,便于人流的集散、停车。由于用地狭长,为了充分利用场地,设计中采用了沿用地长边布置,通过医疗主街串联各专科中心的方式。在主街西侧,由南向北依次布置了儿科中心、产科中心、妇科及成人医疗中心;在主街东侧,布置保健中心、急诊区和综合医技区。
保健中心设置了单独的出入口,与整个院区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保证了健康人群和病患人群互不干扰。急诊区紧临南侧主入口,标识醒目,并与综合医技区紧密相连,极大地方便了急诊患者的救治。综合医技区与各个分中心联系紧密,既节约了医疗资源,又提高了使用效率。用地北侧为传染病区,相对隔离,自成一体,减少了对整个院区的干扰。后勤服务位于西北侧,相对独立于其他部门。
*对不同功能区采用不同的功能模块
设计采用模块化概念,对不同功能区采用不同的功能模块,其中门诊部采用庭院式模块,诊区均为标准式布局,条件均等,且均为近端式,避免相互干扰;住院部将病房均布置在南向和东向,使所有病房都有良好的朝向和景观视线。综合医技部则采用了集中式的布局。
*按照“大专科,小综合”的模式安排门诊和病房
在专科诊区设置特色医技科室,并把大型医技设备和手术部及相关科室设置在集中的区域。位于院东南角的儿科、妇科和成人科室的急诊区适当集中,但各急诊分区又相对独立,既便于医护人员使用,又避免的不同患者间的交叉感染。一层设置集中的挂号处和药房,在北侧设置集中住院处,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后,转至五层医疗主街到达各个病区,避免与门诊患者交叉。门诊区域自南向北,依次是妇幼保健、儿科门诊、妇科门诊及成人门诊。
公共医技部分的一层为放射科;二层为检验中心、超声和功能检查;三层为中心供应、病理科、血库和内镜中心;四层为手术部和ICU,为与手术部联系方便,产房也位于四层,便于应对突发事件;五层为设备层。
行政办公位于北侧的二三层,配液中心位于一层。地下室为餐厅、营养食堂、设备用房及地下车库。
*设置天井和各种小型广场
通过在建筑中设置天井和各种小型广场,将自然采光引入建筑内部,不仅丰富了空间环境,降低了黑房间数量,而且大大减少了建筑运行费用,达到了环保节能的目的。
立面设计,强调形体变化
作为妇幼保健医院,设计立面时除了体现医院严谨求实的特点外,还要体现为妇女儿童服务的医疗特色。因此,设计师采用了大气简洁的处理形式,强调建筑形体的变化,简化繁琐的细部处理,并在局部配合明亮的色彩和活泼的空间形式,使人忘却了置身于医院之中,契合了医院服务公众的特点。
门诊大厅结合其前广场,宽敞气派,方便了患者在此集散。建筑局部高低错落,虚实结合,实现庄重与活泼的有机融合。
景观设计,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医疗区
由于新院位于南湖风景区,其周边有着得天独厚的景观人文环境。在景观设计上,设计师力图将院区打造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医疗区,成为城市的一个新的景观点。
本着“从自然中生长出来的城市”规划理念,新院区的绿化系统是由城市景观点凤凰台到区域景观点万科别墅区,再到城市绿化带逐步渗透过渡。绿化分为带状绿化、集中绿化、屋顶绿化和庭院绿化。带状绿化种植当地生长态势良好的乔木;集中绿化设置雕塑、小品、花草、乔木、座椅、硬地铺装等;屋顶绿化以草皮为主并设置步道,使用者可移步屋顶花园,以别样的视角一览城市和医院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