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区医院规划设计与实践

  一、医院规划设计原则

  (一)用地选择

  医院用地应选择在自然条件好、环境优美安静的地段,远离工厂、车站等污染源和噪声源。医院应有专用的独立地段,保证建筑物有良好的日照和通风。地段最好有两个侧边临街,便于设置出入口、划分功能区和组织内部流线。用地面积应充足,以保证较低的建筑密度,尽量留有发展余地。应尽量选择市政条件良好的地段,以保证医院有较高的卫生条件。

震区医院规划设计与实践

  (二)总平面布置

  医院用地按使用性质一般可分为5个区:广场集散区、医疗区、后勤区、预留发展区、集中绿化区。各区并非明确划分,因医院规模而异。后勤区主要配置医院辅助建筑,如锅炉房、垃圾处理、太平间等,最好临街并有单独出入口。100张床以下的医院,一般至少有两个出入口,一供患者使用,一供工作人员或后勤区使用。100张床以上的医院,须按具体情况增设出入口。院内交通路线应便捷、明确、安全,传染病区须有单独的道路系统。运送洁物(如食品、药品、干净被服等)的路线最好与运送污物(如垃圾、尸体、污染被服、等)的路线分开。

  (三)内部功能设计

  门诊大厅是门诊部的重要交通枢纽,是人流最集中的区域,对医院整体的功能和形象起着关键作用,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门诊大厅从过去的单一空间,向今天的空间复合化、休闲化转变,空间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门诊部应设有足够面积的候诊室,且分科候诊,以减少患者相互传染的机会。儿科、感染科应有自己专用的出入口和医疗区。

  设计住院部时,对病房安静、清洁、采光和通风等条件应认真考虑;其次应设置医护工作区,使医护人员工作方便,同时避免交叉感染。病房与服务性用房,如营养厨房、洗衣房、供应室等要有方便的交通联系,分洁、污路线。为了方便患者,提高医疗工作效率,减少交叉感染,对每一护理单元的位置安排及组合,必须考虑到各科不同的特点。

  二、震区医院规划设计原则

  震区医院的规划设计除满足上述基本原则外,更应注重其抗震性。

  (一)实用原则

  建筑设计隶属于艺术范畴,但医院建筑有其特殊性,尤其是震区医院规划设计,不能任由设计师随心所欲,应更注重其功能性、实用性和安全性,毕竟医院的服务主体是患者,要让患者感到舒适、安全。震区医院应具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自然灾害和重大事故的能力。

  (二)抗震原则

  震区医院设计应该严格贯彻国家有关规范,选择最经济可靠的结构形式,灵活运用抗震设计准则,全面合理地解决建筑最基本的安全问题。既要考虑总体布局上的宏观方面,又要注重关键部位的微观细节,从根本上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三)注重细节

  建筑专业的抗震设计必须注意到结构的整体性、规则性,在满足医院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平面尽量规整,立面简洁,不设错层,联接合理,柱网的开间、进深、层高施行三统一原则,体型尽量简单,减少局部凸出、凹进,悬挑上下对齐。在三统一的原则下,只要用心设计,同样能做出丰富的空间组合及立面造型,而不显单调。楼梯的设置除满足防火疏散要求外,还应该考虑震灾来临时的迅速逃生,因此应提高设计标准,便捷的疏散也是抗震设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工程实例

  (一)建设背景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天津市对口支援陕西省震后重建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天津市建筑设计院紧急成立了对口支援陕西省地震灾后重建项目工作组,迅速开展援建工作。

  (二)设计要点

  1.规划选址

  宁强县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四周多为低矮丘陵和低山,交通较便利,土地资源相对丰富。

  原宁强县医院震损严重,无法继续安全使用,拟新建400床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功能辐射宁强全县及其周边区域。由于原址用地局促,不能满足建设要求,故异地新建,项目选址位于县城西南侧,位于老城与新区之间,用地面积49680㎡,总建筑面积34000㎡。新医院的建设,将成为新区发展的引擎。

  选址用地较平缓,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未见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不存在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可能,是适宜的建设场地,为结构抗震设计建立了良好的基础。规划用地南侧为玉带河及12m宽沿河规划路,北侧为县城主干道30m宽羌州南路,东侧为16m宽高家坪路,交通便捷。

  2.规划布局

  (1)建设内容

  新建医院功能包括:门诊、急诊、药房、功能检查、中心检验、影像科、内窥镜、透析、病理、手术部、ICU、中心供应、住院部、职工食堂、营养厨房、报告厅、行政办公、后勤保障、感染科等。

  (2)入口选择

  主入口的定位决定了医院的总体布局及内部流线组织。首先,在城市人流方面,医院主入口所承载的人流、车流量最大,应选择等级较高道路设置;其次,在技术经济方面,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医院总体布局采用经典的南北轴模式及模块化布局,使交通便捷、流线简单。经过比选分析,医院主入口设在羌州南路,急诊入口及污物出口分别设在高家坪路。

  (3)功能分区

  医院主体建筑位于基地中央,主入口设集散广场,西侧预留发展用地、东侧设置康复花园,基地东南角沿高家坪路设置感染科及后勤用房,分区明确。围绕主体建筑设置健身广场及绿地。主体建筑功能划分为:门诊、急诊、医技、住院、食堂及办公,各功能区由医院主街联系。

  (4)流线设计

  外部流线为患者流线、急诊流线、探视流线、医生流线、污物流线,分别由各自入口进出,做到人流、物流,洁物、污物分离。感染科布置在附属建筑内,避免与普通患者交叉感染。内部流线为鱼骨式布局,以医院街为主轴联系各功能分区。

  3.景观设计

  医院景观设计划分为四大分区:

  (1)主体建筑西侧设置预留发展用地,远期建设之前,作为医院集中绿地及景观花园。

  (2)主体建筑北侧,医院主入口设置集散广场及绿化景观小品,形成整个院区标志性景观。

  (3)主体建筑东侧设置康复花园及健身广场,是患者户外散步和健身的主要场所。

  (4)沿主体建筑周边及单元模块之间,设置绿地及内庭院,内庭院可起到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采光的作用。

  4.建筑设计

  (1)首层:设门诊科室、功能检查、药房、急诊、放射、内镜、透析、中心供应、职工食堂等。门诊大厅采用两层高共享空间。各功能区沿医院街布置,各自有独立候诊空间。门诊模块间以内庭院分隔。

  (2)二层:设门诊科室、中心检验、病理、手术部、ICU、产科及营养厨房。功能组织方式与首层相同。手术部按净化流程设计。各功能科室均做到医患分流、洁污分流。

  (3)三~五层为住院部,三层局部设报告厅。住院部每层分设三个护理单元,每个护理单元均采用双走道布局,南向全部为病房,北向为医护用房,作到医患分区。每个护理单元40床。交通核分设病人电梯、探视电梯、手术电梯,每个护理单元端部设一部污物电梯,做到洁污分流。

  (4)六层为行政办公用房。

  (5)外观设计:依据震后重建“亲民、惠民”的方针,采用现代简约风格,力求简洁大方,凸显医疗建筑的功能性。主楼涂料饰面,裙楼真石漆饰面,局部少量配合玻璃幕墙,主楼顶部采用塔式造型,形成全院标志性景观。主入口采用圆弧造型,晶莹剔透,彰显现代化医院特色。

  四、结束语

  天津市对口支援陕西省宁强县震后重建医院项目于2009年12月竣工。

  医院投入使用后,受到该县及周边地区各界的一致好评。新建医院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医疗卫生条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总结其规划设计的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采用现代化医院标准,以医院街为主导的半集中式布局、模块化空间组合,体现功能设计的合理性。

  二是充分考虑震区抗震要求,住院部每层设三个护理单元,尽量降低建筑层数及层高,采用方正的框架结构体系,经济的设备选型,体现震区医院的安全性、经济性。

  三是外部设置集散广场及康复花园,内部设置宽敞的门诊大厅,可应对突发事件,作为应急避难场所,体现震区医院的应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