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前情况:建筑面积800m2,设床位9张

  四川省平武县平通镇卫生院就坐落在镇中心的老街上,是人们平日里赶集会友之后顺便就诊拿药的去处。平通镇卫生院震前的建筑面积800m2,只有9张床。

  灾后情况:两层简易建筑受到了较大破坏

  地震发生后,平通镇是平武县受灾较严重的乡镇。卫生院的两层简易建筑受到了较大破坏,失去了使用价值。

  设计思路:关爱患者,控制成本

  平通镇面积为146平方公里,人口为11000人,可谓地广人稀,边远乡村患者来看病很不容易。本着关爱患者的理念,设计中把住院床位数由原来的15床增至30床,以尽可能缓解路途遥远、往返辛苦的患者的困难。

  灾后的建材供给很困难,不是价格上涨,就是运输距离较长。设计方案对如何运用材料也作了通盘考虑:尽可能使用当地出产的建筑主材,减少外运量;尽可能使用成品或半成品,以减少材料运输和施工损耗;建筑要简洁大方,减少意义不大的分隔和装饰构件,减少材料的总用量。

  功能设计:加强了内、外、妇产、中医科室的安排

  平通镇是一个川西北很典型的山区镇。当地老百姓散住在崇山峻岭中,外出时容易受伤,加上地震滑坡、雨季塌方,过境车辆发生意外等原因,因此外伤而需要住院救治的患者较多。

  当地山高路远,有身孕的妇女到城市去保健分娩很不现实,就近就医是她们的必然选择。对于收入不高又有中草药使用习惯的农民来说,中医科也是他们就医的经常性选择,他们对草药和针灸的需求很大。

  因此,在卫生院的功能设计上加强了内、外、妇产、中医科室的设置,在满足卫生院基本功能要求的情形下,突出以上科室,扩大住院床位,尽量简化其他科室。

  建筑布局:适形应季,呈“d”字形

  原地重建是这次平武震后建设的一个特点。医院旧址边缘极不规则,而且周边被密集的民居包围。援建项目在设计时既不宜“绣花”,也不宜将新建筑搞的繁杂琐碎,因此用好地形,确有挑战难度。设计中,设计师结合内部功能组织,反复比较,确定建筑呈“d”字形布局:用一长一短两个平行主体,覆盖用地,两个横向联系组成内庭和外院,这样不但适应了地形,也符合当卫生院的使用要求。

  内庭院咫尺之间环廊四绕,为卫生院提供了一个安静的庭院空间。庭植绿化,增加审美情趣,并远离了街道的嘈杂。同时也解决了建筑的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问题,为乡镇卫生院的低成本运行提供了条件。

  外部院落提供了单位的停车和后勤杂物的整理空间。

  卫生院的大门到院落后墙地形高差近2.5m。建筑没有按照常见的平行等高线的手法,而是根据功能布局垂直利用地形。将建筑后部不足一个标准层高的空间作为辅助储藏区域使用,尽量发挥空间效益。

  建筑亮点:考虑当地特色,尊重羌族民俗,

  *挑檐型的入口

  当地建筑通常修出出挑较大的屋檐,该项目在设计过程中也考虑到了这一点。设置的门廊空间既是卫生院的入口,也是人们遮阳避雨的地方。

  *融入碉楼、平坡屋顶

  平通镇是羌族的聚居区,公共建筑引用民间的传统符号,是焕发集体精神的好办法。羌寨的碉楼自然最胜任这种角色。设计师利用临街的楼梯间,采用抽象的方法,影射了碉楼高耸的标识性。

  一个普通的小镇,如果新建的卫生院建筑过分高大突兀,显然容易对整体视觉造成影响。于是设计师采用地上三层、局部四层的手段,打破了整体的僵硬。利用平坡屋顶的结合、上下的错落,使得新建筑在整体上与小镇的建筑风格取得协调,同时使近3000㎡的建筑在不到1500㎡的用地上并不显得很局促。

  竣工后的概况:建筑面积2900m2,设床位30张

  平通镇卫生院是河北省援建平武灾后重建完成的第一个项目,也是绵阳地区第一个外援建成项目。

  2009年5月5日,平通镇卫生院正式交付使用。重建后的平通卫生院,地上三层,部分四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2900m2,可容纳30张床位。总投资675万元,其中建筑投资521万元,河北省还投资154万元,为该镇卫生院购置先进的医疗设备。

  设计师感言

  震后不到一个月,我们被派往平武县,查勘了平通镇的受灾情况,了解的当地的居住人口、医疗资源、建设条件、地理状况、民俗风情等设计前期需要掌握的信息,为实施设计准备了条件。之后支援方和受援方就实施援助项目进行较长时间的反复磋商和精心准备,经过一个月时间,于9月中旬顺利完成了全部设计工作。通过严格的程序报批、工艺审查和材料准备,于11月份正式动工建设。

  总结这次援建工程,收获颇丰。有两条切身感受:一是平常要不断积累医疗建筑方面的知识,并且能够熟练运用,融会贯通,这样,在突发灾难面前才会有底气,遇事不慌;二是对与医疗建筑有关的其他各领域的知识也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迅速定案,对灾后重建非常有利。

  设计中,针对卫生院的实际功能定位,我们充分考虑了当地就医者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布局设计,并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了当地的文化特色。一个与当地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的建筑师,能够将设计作品融入当地的建筑群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然而我们努力做到了!

  蒋群力 代迎春 张若宜 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