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前情况:床位310张,年门诊38万人次
汶川地震前,四川省什邡市人民医院占地面积62亩,建筑面积76000 m2,医院编制床位310张,实际开设485张,设有临床医技科室28个,定点传染病分院一个。年门诊38万人次左右,收治住院患者1.8万人次以上,年手术3000~5000台次,床位使用率86.7%。
灾后情况:病房楼结构严重受损,门诊楼需结构加固
在汶川地震中,什邡市人民医院遭到严重破坏。医院两栋主要建筑中,病房楼结构严重受损,已无法使用;而投入使用不久的门诊楼围护结构出现大量裂缝,需要结构加固。医院主要临床医疗工作只能临时在板房中开展。
重建规划:异地重建,设计床位数600床
根据北京市与什邡市制定的灾后重建计划,决定对什邡市人民医院进行异地重建,重建用地位于什邡市东北部,地块呈矩形,长约377m,宽约280m,西侧有一条河道。根据规划,医院设计床位数600床,设计门急诊量2000人次/天,规划总建筑面积56000m2。
设计方案:两套比选
经过北京市规划委组织的设计单位招标,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医疗建筑设计研究院获得了该项目的设计资格。2008年8月31日,由黄锡璆总设计师带队的设计小组首次赴什邡,与北京援建工程指挥部、重建项目规划部门、什邡市卫生局及什邡市人民医院就设计任务、工程选址及项目实施进度等主要问题进行了反复研究,并立即展开了设计工作。
尽管设计时间极为短暂,但在设计中我们仍坚持高标准的设计质量要求,希望在设计中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思想:
强调医疗功能的核心地位,提供一个高效率的医疗建筑群;
从患者视角审视医疗流程,把患者的感受作为设计的出发点,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空间(室内外环境);
充分考虑设计对运行成本的影响,合理采用建筑技术、材料及设备,为医院建成后良性运行,有效控制运行成本提供必要条件;
建筑造型处理在保证功能空间表达真实性的同时,在开窗、材料划分等细节处理上也充分考虑视觉上的节奏;
给医院预留更多发展的可能性。
2008年9月12日,设计单位提供了两个设计方案,供业主进行比选。
方案之一是采用半集中的布局形式,功能关系清晰,流线明确,医疗科室围绕医疗主街和内部庭院布置,住院部每层设置两个护理单元,整体为8层高建筑。
这个方案充分考虑到什邡的地域特点,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建筑尽可能通透,同时建筑总体高度不高,有利于节约运行成本。
方案之二是采用集中的布局形式,建造包括门急诊医技病房综合楼及康复中心、传染科楼、附属后勤设备楼等建筑,功能布局更加紧凑,更有利于缩短就医流程,门诊与医技部分水平前后布置,住院部布置于医技部上部,主体建筑地上12层。
第二方案建筑布局集中,体现了对土地的高效率利用,同时建筑高度较高,有利于更好地展示医院的整体形象。在此方案中,我们也充分考虑了自然条件的利用,比如在门诊部门设置了多个天井,设置了贯通了建筑东西的通风通道等。另外这个方案建筑平面十分规则,对建筑抗震比较有利。为了体现安全医院的设计思想,在此方案设计中,我们采用隔震的技术措施。
经北京市与什邡市有关方面的研究讨论,最终确定第二方案为什邡市人民医院重建工程实施方案。在原方案基础上,我们又根据用地情况的变化、使用单位的意见进行了多次修改,最终形成实施方案,并在2008年9月中旬到11月中旬之间,先后完成了初步设计及审查、施工图设计及审查。
建筑特色:从5方面突显
*造型力求轻盈端庄,不追求豪华装饰
方案中在体现功能内涵的基础上,利用功能布局、体型,刻画出亲切自然的个性。建筑手法简练纯净,通过群体建筑的自身气势与力度来体现建筑的感染力。在材料上,只在局部上采用玻璃幕墙,其他采用带形窗与高级面砖结合的手法,即保证整体效果,又节省了投资。
*功能分区交接处特设抗震缝
门诊医技病房综合楼地下1层,局部夹层。地上12层,裙房5层,由于主楼偏置,特在5层和12层交接处设置100宽的抗震缝,将大楼分成两个独立的结构单元——高层部分与多层部分。门诊医技病房综合楼为高层建筑,属一类建筑。建筑各层设防火分区,疏散距离均满足防火及疏散要求。
*结构体系以框架结构为主
高层部分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为2级,剪力墙为1级;多层部分采用框架结构,框架等级为2级。
*平面布局十分重视医疗环境空间的营造
平面布局在充分考虑医疗流程关系的同时,也十分重视良好的医疗环境空间的营造,通过设置内部花园这一方式,在较好解决内部自然通风、采光等问题的同时,也为患者营造了良好的就医环境。门诊大堂、出入院大厅等公共空间充分考虑人性化的设计,分别设置休息区、等候区、银行、超市等功能,从细微处体现对患者的关怀。
*设计景观绿化带
方案取消了主楼的隔震设计及主立面的外装修,建筑主体位于用地中部偏西,主入口设在南侧城市规划道路上,院前形成较大面积的广场。在主体建筑的西侧设置了后勤及设备楼及传染科楼,后勤及设备楼内设置后勤用房及设备机房。沿河道设计景观绿化带,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休憩场所。在主体建筑的北侧及东侧预留较大的完整空地,先设计为景观绿化,种植草坪及较大的树木,将碎石小路贯穿其中,既提供了良好的景观效果又有效地降低施工成本。
竣工后情况:基本实现了设计目标
项目于2008年12月下旬开工,2009年5月12日主体结构封顶,2010年9月30日竣工验收,交付使用。顺利完成了中央关于“三年援建工作,两年基本完成”的战略部署。
目前,一座现代化的医院矗立在什邡的大地上,为推动什邡市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医院10月初开业,到11月中旬,医院日门急诊量已达1000多人次,住院患者已超过600人,部分科室已出现加床现象,基本实现了设计目标的要求。
设计师感言
时光荏苒,三年来往事历历在目。总的看来,尽管受到工期、投资、材料采购及施工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尽管取消了隔震部分的设计、取消了主立面的外装修做法,但总体上看,我们的主要设计出发点还是得到了较好地体现。
什邡市人民医院工程最大的特点是,质量要求高,进度要求紧,为此我们组织了富有经验、年富力强的设计团队,根据工程整体进度要求,简化设计程序、优化工作流程,同时重视设计质量,严格执行公司及政府有关设计审查,从而保质保量的完成了设计工作。在工程实施阶段,重视现场服务,安排项目主要设计人员驻现场服务两年,及时解决现场出现的问题。本项目采取的是“代建”模式,作为设计单位我们认真调整工作定位,做好代建单位、政府及施工单位的技术支持,从技术、质量、工期等多方面做好“参谋”,为项目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采用适宜的技术和方法,创造适用的医疗使用空间,营造宜人环境氛围”,这是我们今天对什邡市人民医院重建的真实感言,也是我们引以骄傲的地方。
许海涛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医疗建筑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