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的设计实践

  中元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

  医疗建筑设计研究所 黄锡璆

  经过六年多来,多个部门多个行业的共同协作努力,一座新颖别致的医疗综合楼座落在北京大学第二医院部的院区内。这座新落成投入使用的大楼正式名称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第二住院部干部外科病房楼。她是该院改造扩建的第一步。她的建成标志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有了崭新的医疗教学基地,拥有了较高水准的医疗服务基地,也为北京市充实增强了又一家大型医疗服务设施。

  该项工程总建筑面积达6.2万平方米,总投资4.41亿元,建筑高度为23.97m,地下二层,地上六层。主要包括有外科系统护理单元(含531张病床) 、包括有17间手术室的手术部、中心供应室、检验科、医学影像部、放射治疗科、病理科以及药剂科等。医技科室、地下室除安排各类机房处还布置有182辆停车位。为我国建国以来,国家一次投资最大、规模较大的一项医疗工程。

  她的建设自始至终得到国家计委、卫生部、教育部、北京大学及医疗部以及北京市各有关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从可行性研究、项目立项、总体规划、建筑方案反复推敲修改,几易其稿,在七稿完成时又纳入中国-芬兰科技合作交流计划,列入医院建筑合作设计的旧医院改扩建项目。在1997年至1998年一年半的时间内,与芬兰赫尔辛基技术大学SOTERA研究室以及芬兰建筑师互访多次展开讨论,听取建议,进行了部分调整。1998年完成上报方案,以后为调整投资,控制面积,又进行了多次修订并完成初步设计。

  1999年下半年为了加快设计进度,我所的设计组在南口集中日夜奋战,于2000年春完成大部分图纸。由筹建方招标并委托中建一局四公司施工,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进行监理。2000年5月正式开工,同年11月结构封顶,以后又由几方通力合作,经近一年多的内外装修、设备安装调试,于今年正式落成验收,投入试运行。与同外同类规模的医院项目相比,她的建设同期是比较短的。

  回想当初接收此设计任务时,摆在我们面前的医院现状,仍记忆犹新。院区内分散布置陈旧的砖混结构病房与医疗用房,大部分建筑物是利用50年代所建教学用房改建而成的。各病房条件较差,手术部设置很不规范,标准很低,与医院规模等级极不相称。由于历年改扩建,缺少系统规划,院内各类流程杂乱,院区管网陈旧交错,公用设施破损严重。总之与现代医疗设施的要求相距较远。我们所要进行的改扩建,面对一系列的矛盾,归纳起来主要是:

  (1)院区内现有大量旧医疗用房,布局散乱,管网交错。如何在旧院区总体规划与改扩建中,既开展新建设又保证维持医院日常医疗服务,做到两不误,非常重要。

  (2)在实施总体规划改扩建中,如何注意节约投资,不大拆大改,在建设新楼的同时,尽量保留改造使用仍旧可以利用的旧建筑,互相衔结组合,但又不能过分拘泥于现状,过于妥协而影响合理的院区总体规划。

  (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建院于1915年,历史长远,院区又位于首都北京这样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厚重的历史文化名城。院区位于西城区二环路以内,北临平安大道,东南靠近北海,属北京市的旧城核心,为控高控规地段,新建的功能性比较强的医院建筑,应在考虑满足医疗功能的同时,又能纳入当地文脉恰当地融合入周围环境。

  (4)新建工程作为面向21世纪的、跨世纪大型医疗设施,如何结合实际,汲取国内外大型医疗设施的经验,采用新的设计理念与格局,采用切实可行的新技术与新设备。如何以规划、设计为起点,努力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面向未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与之相称的基建硬件条件。

  根据以上思考线索,有时单线有时交错,新与旧,新设施与传统风貌,如何结合如何取舍,讨论延续始终。回顾在工程设计的实践中,首先坚持了以总体规划为先导,先总体后单体。与许多建筑同行一样,在过去许多年的医院改扩建规划中常常遇到那些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见缝插针的建设项目,造成不合理布局的现状,因为没有科学规划而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非常普遍。在此次规划中我们再次体会了总体规划的重要性。医院建设不同于其他建筑,很少能一次到位,需要根据资金、功能、设备等诸多情况持续发展。医院建筑需要具有灵活性,还需要有扩展性。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第二住院部正中,正好有一座“七五”期间建设的教学楼,它的位置将院区划分为南北两区。设计中只好以它为核心暂时保留先行拆除北区,建设一期,以后再拆除南区旧房,建设二期。两部分之间原方案是以一座2~3层高的玻璃顶棚主街贯穿东西,并以此为主轴联系医院一、二期各功能科室以及不同病区。这样既满足了改扩建期间不停床停诊的要求,也没有因为暂时保留位于院区中心位置的教学楼而形成局促的总体布局,基本实现了医院的一次科学规划,分期实施。

  在医院建筑设计中,我们以满足功能内涵为核心,仔细分析与组织医院不同人流、物流、信息流,努力创造适合病人的医疗空间,即当今人们常提到的以人为本,提供人性化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理念。医院建筑的形态,建筑的外观造型,都是以其所提供的活动空间,以其所包含的内容为根本。违背规律,刻意做作就有可能违背满足使用功能的基本前提。

  例如在医院的交通模式的选择上,我们在比较不同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北大医院的具体情况,选择了我们曾使用过的方格网式交通模式,一方面它能较好地解决医院的功能,提供较多的扩展灵活性,另一方面,它又能够较好地适应与满足医院中的不同人群的活动模式。在1992年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市总体发展规划中,曾强调北京市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发展的其中一条原则是,要保护北京原有的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医院中的方格网交通网络与此不谋而合,它既顺应与满足了医院的交通联络要求,也在大型公共建筑内表达与演绎了人们所比较熟悉的环境空间。“胡同”格局,使病人易于熟悉,使北京市民感到亲切。既表达了现代理念与传统格局的融合,又形象体现出人类活动空间模式在不同范围内的某些共性。

  在现代化医院的平面与空间设计中,需要严格遵守并满足其基本功能要求,还要注意洁污分区与分流。各部分建筑平面布局,需要与公用设备系统紧密配合,为满足医疗功能需求提供基础。在此工程中,手术部的设计、重症监护以及心血管重症监护的设计布局,都尽力体现现代理念,以生物洁净空调技术保证手术及住院监护环境。手术部从缩短行程、提高效率出发采用了梳状平面。

  在手术部一端设置了手术部供应室(TSSU),与下层的中心供应室(CSSD)以分开布置的洁净、清洁电梯联络。中心供应室按使用工艺要求,单向流程布置,不迂回不交叉。手术部入口端部设有较大面积的手术麻醉准备与手术后复苏间。手术部与重症监护、心血管重症监护部设于同层。设计还设置了手术部与病理科、血库的专用通道。设计的许多细节都比较周到地考虑到医院中这些特殊部门的专门要求。

  在医疗空间环境方面,现代医院环境需要为病患者提供亲切温馨的人性化空间,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体现了现代医院理念上的进步。纠正一段时期以来,医院设计片面强调管理,侧重医务人员的不正常现象。在工程设计的有限空间内,尽可能营造宽松亲和的氛围,如出入院大厅,利用双层高空间,设计端壁雕塑、半开敞式柜台,形成了较为宽敞的出入院大厅。手术部、ICU前端的亲友家属等候空间、医院及手术部宽畅主干道,以及在各个交通枢纽的信息标志图标,这些措施都是围绕人性化空间,围绕方便病患者并为医院员工提供好的工作环境这一中心主题。

  在医疗空间组织方面,我们针对现场用地情况,采用了点状平面护理单元。为了节约用地、节省竖向交通设施,平面方案设置为2×2组,即2个护理单元,只用一组垂直竖向交通。点状护理单元内,护士站居中,各病房围绕护士站布置,形成了较短的护理距离,不仅主要病房朝阳,各病房都有好的视野,护理也方便。

  设计中我们还有效利用较大面积的手术部屋面,布置屋顶花园,营造绿色空间。园林绿化对于改造区院环境起着关键作用,绿色医院、园林化医院都是人们向往的医疗设施。但一般来说由于用地紧张,城市医院很难得到充裕的用地布置园林绿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位于城中限高范围,用地很小,内容偏多、面积偏大,在各比较方案中很难找到较大较集中的绿地空间,只能以空中屋顶花园作为替代。屋顶花园在周边环境比较密集的南方城市医院,如广州、长沙、香港比较多见,在北方,由于气候条件,较少使用。此项工程是一种尝试。

  除了人流、物流方面,我们还注意了现代医院中必不可少的信息流。在此项工程中,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公共广播及紧急广播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闭路电视示教系统、医护对讲系统、电子叫号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手术部手术监护系统、地下车库自动计价收费系统。围绕医院的智能化、自动化配置了较为齐全的信息管理与操作系统,为医院未来开展远程医学,包括远程治疗、远程会诊、远程监护等创造条件。

  在首都城区中,建设现代化的医院,要求设计严格遵守建筑物高度限制。在布局中我们避免形成庞大压抑的建筑群体,而采用以群房衬托成组、分片的点状多层病房。在建筑形态上以较为适宜的尺度融入周围环境,顺应按照平缓开阔的城市空间格局,符合分层次控制建筑高度的首都规划原则。

  在建筑物造型及外观色彩上,采取了简洁朴素的立面,采用略带暖色调的灰色面砖,转角处以浅灰色铝合金复合板及转角窗点缀,设计意图汲取传统城市色彩,避免突变对比,协调平易地加入到北京市城区的整体环境之中。

  当前我国医院建设正面临新的建设高潮,医院建筑如何适应与满足城市居民的医疗需求,医院建设如何配合与完善城市的总体规划,如何在大的人类居住环境中,发挥作为支持系统中局部分支所应起的作用。从广义来说,城市医院的改造也可以列入“有机更新”的范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第二住院部的改造今年刚完成,其使用与运行效果还有待今后入住治疗的病患者以及在其间工作的广大医务人员评议。作为首都北京城区内大型多层医院改扩建项目的尝试与探索,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继续讨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