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3到2000年,我参观过100多所中国的医院。有以下几点感受:首先,中国的医疗需求和医疗结构还是不配等,医疗需求无法充分得到满足,还有很大的空缺;其次,在近十年,中国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新建了很多新医院;最后,信息化程度还不够完善,除了一些新医院的信息化程度很高以外,大部分医院的信息化程度还是非常低的,并没有完全开展起来。” 芬兰联合大学的教授埃瑞克(Erkki Vauramo)是这样抒发他的感受的。
作为多年从事医院建设研究的资深顾问,他向记者介绍了目前芬兰医院建设的情况——
目前最主要问题是改扩建
“芬兰的建筑大多都是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建成的,现在也面临着改扩建的问题。设计师面临的问题是许多医院建设之初的设计不合理,还有功能上的缺陷等。因此在改扩建时要把医院的功能更加细分成不同的模块,合理设计安排。”
据记者了解,上世纪60年代是芬兰兴建医院的高峰期,现在大部分医院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未来该走向怎样发展之路——成为医院研究者、建设者正在思考的问题。
埃瑞克严肃而又认真地表示,资金短缺、老龄化人口增多,伴随人力劳动资源的相对减少,政府面临的压力越来越重。医院建设需通过很少的钱,来承担庞大的社会重负。这也就直接涉及到如何整合、分配、利用医疗资源的问题。
现在正处于变革的阶段,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充分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并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利用无限的网络资源,以扩大医疗资源;责任感,对人们的健康状况完全负责。
兴建医院考虑回报利润问题
区域不同,需求不同,同时需求还处于变化之中,导致医院建设的关注点也不同。这包括社会的压力和市场的需求,不能盲目投资,要考虑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回报利润的投资,并不意味着降低服务质量,平衡二者关系成为核心问题。
芬兰医院处于改扩建阶段,埃瑞克强调,“此时我们的国家需要新型的医院,现代化的医院,‘新’与‘现代化’都只是标签,究竟怎样使其新?怎样使其现代化?不能是纯商业化的行为,还要考虑文化、人性化等因素。”
核心医院的辐射与扩散理念
现在大部分医院由于太过拥挤,不能完全发挥出作用。由其应对之道产生了一个新的理念——核心医院的辐射与扩散理念。
核心医院对周围30公里范围内的小医院、小诊所实行监控管理,对其诊疗内容与方案等信息及时讨论、反馈、跟踪,充分保证医疗水平。大医院不再是“由外到内”的将繁杂工作“聚敛”,而是“由内到外”的将工作扩散。这不但是资源的扩散,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医务人员效率,方便居民就诊,埃瑞克表示。
核心医院扩散出很多边缘的信息支撑系统,埃瑞克举例说,“远程电话的支撑,人们通过电话问询的方式,减少到医院的次数。一些疾病,不一定要到核心医院就诊:轻伤患者在社区医院就可以完成治疗;小的手术,核心医院可以派专家前去指导治疗;患者较长时间的康复治疗也可在居住地附近医院完成;50%的心虚管病人可以通过指导恢复健康;一些疾病的预防工作……这并不是消化核心医院的功能,而是强化其在疑难、重大疾病的治疗功能。”
充分利用繁华商业中心资源
医院的面积大小应根据区域发展规划、经济状况、人口规模等内容详细地计算得出。可是,现在医院已经开始承担越来越多的功能,直接导致医院越建越大,这是否就没止境了?是否是越大越好?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规模,将变得不可收拾。
埃瑞克的眼神中闪烁着光芒,得意地享受着着自己构思的妙招,“将核心医院和城市中的繁华商业中心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城市繁华商圈的停车场、饮食餐厅、交通等功能设施。”
记者心中升起疑云,担心医院患病人群与周边健康人群的交叉感染问题。埃瑞克解释到,不用有此顾虑。从医院管理的角度出发,严格的划分控制区、半控制区以及公共区,并进行专业的指导和系统的管理。
设置灵活、高效的空间
埃瑞克将建筑比喻为一个生命,“在其中年的时候对社会的作用最大,在其老年的时候则需要修护、保养,可能是大手术——改扩建,也可能是小治疗——简单的内部调整。市场的需求与建筑本身的‘身体状况’是医院需要不断变化的原因。”
医院的核心治疗区面积(治疗、诊断)占30.5%,护理单元占32%,管理部门占23.5%,随着时间和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通常核心治疗区不会有较大的调整。考虑到建筑又具有调整的局限性,这就需要运用更为巧妙的方法,比如预留空间设计、家具灵活摆放等。
固定的就诊房间——A就诊者进入就诊房间等候,医生B先来此房间诊断,护士C来此房间完成换药等工作,在护士C给A患者换药的同时,医生B又可以到其它房间为其他病人服务。医务人员可同时照顾多位病人,完全实现工作的高效,这与给医生固定的看诊房间的传统医疗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埃瑞克还手舞足蹈地解释着,值得一提的是,医生与护士不同人员,通过插卡的方式,用一台计算机完成患者的信息搜索、汇集等工作。
会诊讨论区的设置
在会诊讨论区可灵活的安排人力,通过会诊讨论的方式为患者作出最客观准确的诊断。如图这种小型的讨论区,相对独立,不受外界干扰。此外,这样的设计模式,还具有座椅摆放灵活、环境相对私密等优点。
各环节细化,各工作细分
“日医院”(day hospital)理念。接待不用住院,可在一天完成所有就诊流程的患者。通常,50%的患者不需要住院,将这些患者的接待工作和需要较长时间住院治疗的病人区分开。
医院区域划分更详尽。急性病的诊断(不能行动患者)区域、护理区域、诊断和治疗的区域(可行动患者)等。
医务人员工作细化。埃瑞克告诉记者,“护士只专心做护理工作,护理以外的后勤工作由另外的团队负责。像旅馆一样舒适的医疗环境,不仅体现在装修上,更体现在服务上。将旅馆服务理念与医院护理管理相叠加,真正让患者及其家属体会到宾至如归的感受。”
与将饭菜送到所有患者床边的传统方式不同,将患者细分为可以自行来餐厅就餐的患者和不能前来就餐的患者,只为行动不便的患者送餐,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人力。医院将饮食外包给餐饮公司,为患者提供专业、营养的餐品。
采访结束前,埃瑞克还向记者谈了他对于医院建设的其他一些理念,比如,走廊要设计得非常宽,可以随时增加、调整各种设施(比如:饮水机、座椅、绿植等);活动室不要单独设置在一个房间内,而是采用开放式空间,因为它不需要过分强调私密性;通过“家居布置”让人感觉非常舒适,不要选用冷冰冰的座椅,而选择和家庭起居室一样的沙发;医生工作的区域,相对比较开放、自由,不安排固定的座位,护士长负责统筹工作,采用敞开式的办公环境,便于全面协调、掌握全局;尤其注重研究、探索急诊线的科室安排与流程设计;等等。
埃瑞克(Erkki Vauramo ),芬兰联合大学(Aaito University)教授,
主要侧重在医院的流程和服务的研究、分析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