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部是医院与患者关系最为密切的部门,也是患者人流最密集的区域。如何设计门诊部,直接影响到医院诊断治疗的效果和服务水平。
一、就诊模式的变化发展对医院门诊部设计的影响
以前的医院门诊挂号、收费均集中在门诊大。各个病种的患者在此排队等候,造成大厅人流拥堵,环境嘈杂,空气浑浊,也易造成不同病种的交叉感染。有鉴于此,有很多医院采用分层挂号、收费的方式,适当分散患者人流,一定程度缓解了上述矛盾;另外有些医院采用分科挂号,分层收费的方式,门诊大厅设导诊台,并借助标识系统,患者可快捷地到达相应科室,避免拥堵和交叉感染,方便了患者;现今“一卡通”在很多医院开始采用,将挂号、收费、取药、住院等功能一体化,极大地方便了患者,简化了程序,从而减少了患者上下往返,是医院发展的方向。近期卫生部下文各大医院率先实行门诊预约制,借鉴了西方国家就诊方式,更加方便了患者。
这一系列的变化影响了门诊大厅的设计,这就是除了满足门诊药房等候空间外,并不需要很大的、传统的聚集大量人流的空间,门诊大厅规模应适中即可,不应过度追求高大气派,而应在营造亲切温馨的气氛和适当的标识性上多下功夫。
门诊各科室的候诊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一次候诊的空间兼具了更多的功能,分科挂号、“一卡通”、 门诊预约制的实施,候诊的空间将更加舒适化、人性化,有序的服务可简化二次候诊的空间,使诊疗空间更安静、更私密。
二、医院门诊部科室诊疗空间如何布局
原先诊室布置在走道两侧,医护人员与患者混在一起,相互干扰;后来将诊室围绕治疗房间布置,形成“治疗岛”,功能更加合理便捷,但人流情况没有改变。
现今,有一种“医患分开”的方式被广泛采用,即诊室前后各有一条走道,一条为患者走道,一条为医护人员走道,医护人员走道也有多种方式,简单的将诊室之间设门洞相通,不损失诊室面积,而且医护人员走道和休息区相通,这样将医护人员与患者流线分开,互不干扰,医护人员有良好的工作环境,便于工作交流,也减少感染的机会。
每个科室作为一个门诊单元,模块化是很多医院采用的模式,模块化有利门诊单元的标准化、通用化、识别性、机电设备可独立操控,而且在每个模块单元之间设置庭院,使门诊单元的诊室可自然通风、采光。门诊单元模块化的模式体现了节能、高效的效果。
三、门诊科室的交通组织方式
门诊科室的交通组织基本上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围绕门诊共享大厅布置,流线集中紧凑,但联系的门诊科室有限,大厅环境较杂乱。一种是以门诊入口大厅和医院街为主干联系各个门诊科室,门诊科室可在一侧布置,也可两侧布置,流线清晰明确,识别性强,上下层通过自动扶梯运送患者,运输流量大,方便高效;在医院街布置座椅、绿化小品等服务设施,两侧布置门诊科室的医院街可采用布置若干共享空间,顶层设玻璃天窗的方式改善通风、采光,营造舒适高效的交通流线,这种方式已为很多医院所采用。
四、医院门诊部的人性化设计
首先,来医院的患者均有各种行动不便之处,所以无障碍设施一定要完善,比如门诊大厅出入口设计为无障碍入口,设置无障碍电梯,设置无障碍卫生间,并设置轮椅存放空间,方便行动有困难的患者。
其次,在门诊大厅和医院街设置服务设施,比如咨询台、小商店、花店、银行、餐饮店、咖啡厅等,在候诊厅设置宣传栏、报刊阅读、饮水机等,营造舒适温馨的氛围。
第三,要有完善、清晰的标识系统和信息显示系统,患者一进入门诊大厅,就能通过分级的标识系统到达要去的科室,避免患者因迷路而产生焦虑感,通过电子显示屏、电子叫号功能让患者就诊井然有序。
第四,在门诊空间引入景观元素,可减轻患者的忧虑,稳定患者的情绪,改变医院嘈杂冰冷的形象,比如布置各种绿色植物,安置一些雕塑、绘画、编织等艺术品,以及美观耐用的家具,实证医学证明良好的景观对治疗有积极的促进效果。
五、医院门诊部的建设
现今医院建设都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一个医院的总体规模应科学地确定,总床位、日门诊量等应考虑未来的发展,具有前瞻性,总体规划也应一次完成,但一次性建设耗费资金巨大,很多医院采取分期建设的方法,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逐步完成。
就医院门诊部的建设而言,建议在一期建设中要完善,达到总体规模的要求,这样门诊部的功能布局合理,流程便捷;如果分期建设,将造成门诊科室分散,衔接困难,浪费交通面积,而且给患者就诊带来不便。门诊部科室单元化可根据科室特点实行通用化门诊,如上下午时段调配科室使用,这样充分发挥门诊部的空间利用效率,节省投资。门诊部的建设在建设用地适宜的情况下宜设为二至三层,研究证明患者就医水平流线比垂直流线更便捷,过高会增加垂直交通的压力,增加交通设施和面积,患者上下及等候会产生焦躁情绪,尤其一些如心血管病等专科医院,患者病情较重,门诊尽量在首层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