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有不少医院的室内空间普遍存在着噪声过大、光环境设计不合理的现象: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医院噪音主要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是人为因素,包括呼叫器、电话、床栏移动、警铃声、推车及各种机器声音或工作人员、患者之间的对话等;二是环境因素,例如由于地板、天花板、墙壁等环境表面材质吸音效果不理想而产生回音等。

就光环境来说,供光不合理的现象相当普遍,特别是在病房,炫目的灯光常常会给患者的疗养带来心理的不安……

这种现象在一些“三甲”综合性医院更为突出。

    由于大负荷的人流量等原因,这种现象在“三甲”综合性医院更为突出。这是为什么呢?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上海康新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资深设计师王丹京.她指出:“医院室内出现的声光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既有设计的原因,也有医院管理的原因。就医院设计而言,医院室内声光设计其实是医院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目前国内许多设计师和医院对此还没有足够的重视。”

 降噪与调光  医院室内设计不可回避之“重”

降低噪音4建议

 

王丹京告诉记者,国际上对医院噪音标准有明确的规定:病房的音量白天以45分贝为上限,晚上以35分贝为上限。50分贝以上的噪音将会造成患者睡眠障碍,85分贝以上则会造成人员听力受损。每个人随着年龄和身体状况的变化,对噪声的耐受力也有所变化。而长期处于低频噪声下,将容易造成神经衰弱、失眠、头痛等各种神经官能症,甚至影响到孕妇腹中的胎儿。

王丹京曾遇到这样一个案例。某设计单位设计某医院建筑时,采用了玻璃和石材等硬质建材,并且出于工程预算和管理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建筑几乎没有搭配软装饰和绿色植物,结果在投入运行后发现,医院大厅内声音反射强烈,医护人员和患者在建筑内普遍感到环境噪杂,声音刺耳,严重影响了患者在医院中的治疗和康复。

针对医院噪声问题,王丹京提出:设计师首先需要熟悉医院的布局、分区和各科室的工作流程,并结合各科室的特点,要站在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角度审视平面布局。为此,她提供了如下方案——

*调整布局和医疗流线

合理地调整布局和医疗流线,避免高峰时段人群过于集中在医院的中庭和主要通道,将人群快速的分流,最大限度地降低噪音对医院环境的影响。

*建筑材料优化配置

在保证建筑材料环保、经济、耐用的基础上,摒弃先前确定的石材地面而由PVC材料代替,同时在建筑中庭使用具有高吸音效果的天花板。

在病房等强调安静的区域,建议采用柔性地面,隔墙、门窗采用隔音材料,在墙面设计时选择使用壁纸并加强施工工艺。

*无声呼叫系统

在病房护士站配备并使用无声呼叫系统,力争将设备发出的噪音降低到最小。

*搭配绿色植物

在医院环境中适当搭配绿色植物。绿色植物对保持生态的平衡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控制噪音方面,绿植同样有不俗的表现,绿色植物茎、叶表面粗糙不平,有大量微孔和绒毛,就象凹凸不平的吸声器,可减弱声波传递或使声波发生偏转和折射,从而降低声能。

 

调控光线4要素

 

医院的主体功能主要体现在医院建筑的3个部分:门()诊部、医技部和住院部。由于各自使用功能和使用要求的不同,这3个部分对于光环境运用也不尽相同。以患者的生活为中心的光环境,应该是安心、高情感、便利的氛围;以医护人员的工作为中心的设计,应该是高效、安全、简单的环境(见附图)。因此,王丹京强调,设计师在设计符合患者和医护人员需要的光环境时,必须注意4点要素——

*根据区域提供光环境

以病房为例,医护人员的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病床区域和设备区域,所以对这两个区域,医院需要提供准确而高效的灯光环境。

*不同时段体现不同中心

患者则是需要根据不同时段体现不同的中心。例如,在日间,多为患者治疗和亲朋探视时间,设计师需要为患者和亲朋提供方便舒适,合理充足的灯光环境。

*拒绝单调和防眩光环境

考虑到大部分住院患者多数时间都在病床上度过,其中卧床患者排除因患病所带来的烦躁情绪、消遣时间和感受外界的重要手段是观察环境变化和其他人的活动。所以针对这部分人群,拒绝单调和防眩的室内光环境是设计重点。

*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时下,医院建筑常用外墙面大开窗设计,但是,过强的光线对卧床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设计师在规划病房光环境时,必须考虑到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卧床患者。

 

降噪与调光  医院室内设计不可回避之“重”

声光控制与智能系统相结合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医院的声光控制也可以通过先进的系统设施来达到,国内的部分医院也进行了前瞻性的尝试。王丹京指出,将医院声光设计与智能楼宇环境控制系统相结合,把医院建筑中与电气控制相关的建筑环境、空调环境和视觉环境集成统一的智能控制系统,并综合考虑楼宇内各种环境因素,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医院可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对医院中各种末端电气设备(如灯光、窗帘、空调、医疗设备等)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对医院灯光环境、遮阳环境、温度环境及医疗设备运行维护和最佳控制,帮助医院实现统一的管理,提高医院的服务档次,节约能源和运行成本,提供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