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始建于1934年,是集医疗、保健、科研、教学于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总占地面积约80000m2,建筑面积126000 m2。现开放床位1000张,分设16个病区、26个临床医技科室。泰兴市人民医院医疗综合楼位于院内西北侧,建筑面积为47153m2,由门诊、医技、病房等多个部分组成,地面主体建筑22层,地下1层,裙房5层,拟设14个病区,床位515张。综合楼工程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规划设计,力求简洁明快,造型突出开放紧凑的特点,主体墙面以灰白色调为主,配以适当暖色调,形成典雅稳重的建筑风格。综合楼通过“更新设计理念”、“ 构筑科学医疗流线”、“ 建设智能化医疗建筑”、“ 加强医院信息化管理”谱写了现代化高层医院建设的4部曲。
更新传统设计理念
院方在工程建设中更新传统
医院建筑
观念,从自身实际出发,用最简洁的建筑语言表达出丰富的设计内涵,从而形成以下3点设计手法。第一,工程保留原有的病房楼及制剂楼,通过对建设场地的调研分析,确立了将门诊主入口设在北侧国庆西路,急诊入口设在西侧环城西路的方案,保持门诊与急诊的相对独立,最大程度地控制了院内交叉感染。
第二,总体布局运用经典的医院总平面形式,演绎传统的 “工”字型布局,整体建筑东西方向对称,门诊圆弧体与病房楼北侧弧面既遥相呼应又形成对比,使整个建筑体量统一而丰富,构图自然优美。
第三,以一体化的设计理念,将建筑、道路、广场、绿化等统一设计,整体构思,充分考虑新老建筑的有机结合,突出建筑及周边环境的整体效果。
医院在关注整体建筑规划和设计的同时,也注意在细节上体现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理念,例如医院将综合楼使用的所有空调机组和机械排风机组均采用低噪声、高效率产品,并配备有减震基座,软接头等防噪声措施,力争为患者打造无噪音污染且温馨舒适的医疗环境;医院全部使用无障碍设计,在每个通道均设有残疾人扶手,所有公共卫生间都有残疾人专用设备,使残疾人可以顺利出入医院的任何地方,方便使用医院的设施。各区设有污染物用房,医技各科室均以指状平面通道布置,做到洁污通道分开,污染物出入口流线和主要人流出入流线做到不重复、不交叉;在各护理单元建立医护呼叫系统,每个病床及医生办公室设呼叫对讲分机,每个护士站设计算机终端,使患者和医护人员能够随时零距离沟通。
构筑科学医疗流线
*交通流线
工程建设场地规划为东、北、西3个区域。综合楼位于建设用地的南侧,北侧为院前广场,主入口设在北侧国庆西路,停车场及地下车库出入口则设在主入口两侧;东面设住院探视入口,外来探视人员可自东侧探视入口进入医院;西面设急救中心入口,急救车辆可由西边城市道路直接将急危病人送达急救中心。这样,使整个医院形成车流在外,人流在内的合理流线。
*体量组合
综合楼北侧为5层门急诊体块,南侧布置22层医技病房体块,两个体块之间形成5层的共享大厅,并在东西两侧错层设置室外休息平台,门诊部分的弧形体块与主楼弧面体块共同构成简洁明快的建筑形象。
*建筑设计
医院综合楼由门诊、急诊、医技及病房等部分组成,围绕着入口大厅展开。东侧、西侧和北侧共伸展出四个端部独立空间,布置门诊部分的各个科室;各候诊空间布置于大厅周围或与大厅紧密相连,以方便患者就诊;南侧横向连接医技、纵向连接病房,使门诊、医技、病房三部分紧密相连。
急诊中心位于首层东侧,将一层的裙房部分设计为自然的入口雨棚,体现出整体化的设计思路,急诊人流和急救车可以便捷地进入急诊大厅,并且与主入口人流车流互不干扰。
*主要功能科室布置
一层设门诊大厅、急诊、住院大厅、输液大厅及中西药房。其中急诊位于西侧,与输液大厅相互之间形成便捷的联系,东侧设置住院部大厅;
二层设门诊科室及放射科。其中放射科设6个拍片透视机房,两个CT机房,1个MRI机房及1个DSA机房;
三层设门诊科室、门诊化验、检验科、内镜中心、超声波及电生理检查中心;
四层设门诊科室、血库、病理科及中心实验室;
五层设体检中心、专家门诊及手术中心。其中为了保证手术中心的洁污分流,设计采用三通道布局,清洁通道与污染通道完全分开,使用过的污物器械经污染通道送至中心供应室进行分类清洗、打包、灭菌、贮存。医护人员由专用通道换鞋更衣后进入手术区,患者则由另一通道经换车后进入手术区;
六层设ICU。ICU自成一区,且靠近手术室,便于两者相互联系沟通;
七至八层为产房和母婴室;
九至二十一层为病房部分。每个楼层设1个病区,各病区内部多以单走廊结构为主,局部复廊。病房全部朝南布置,可以充分的自然采光和通风,病房内部装饰力求实现家居化,给患者亲切和温馨的感觉。医护用房布置在北侧,通过复廊将病房区与医护区分成相对独立的两个区域,护士站设于病区中央,最大限度地缩短了护理流线,而交通核心在护士站东侧,以方便医护人员对病区的管理。
建设智能化医疗建筑
泰兴市人民医院为了给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舒适温馨的环境,在工程建设中结合自身实际,采用楼宇自控系统(BAS)。楼宇控制系统主要分为中央操作站、直接数字控制器(DDC)及现场传感器及执行器3个组成部分。
*中央操作站
主要功能为集中监视医院内各机电设备的运行情况,在操作站上显示被监控设备的位置、运行参数的图形及报表、被控参数的操作及设定、各种优化及节能程序的实施、设备维护及维修记录、经济效益分析等,并定时打印报表,对设备的故障情况进行及时报警和记录。
*直接数字控制器(DDC)
主要功能为采集现场设备的运行信息,完成各种控制程序的运行,接收中央操作站的指令,将各种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中央操作站。
*现场传感器及执行器
主要功能为检测各种参数,例如热工参数(包括温度、压力、流量、液位及成份等)、电力参数(包括电流、电压、电度、频率、功率因数及开关状态等)、机电设备参数等方面(包括设备启停、运行状态及故障状态)。
医院管理者通过对智能系统的操作,实现对医院的机电设备,如空调机组,冷水机组,各种风机、水泵、照明、电梯等的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控制,使各项设备高效、稳定地运行。同时为了满足未来弱电系统智能集成的要求,工程在设计中预留有与火灾报警系统、保安监控等系统接口。
加强医院信息化管理
医院在院内各重要场所设置监控系统,结合职工智能卡进行科学管理,对进出人员的身份与时间进行记录,保证院内治安,防止偷盗等现象发生,实现医院内重要业务场所出入控制、监视、记录,并且与医院业务系统紧密结合,协助医护人员完成一系列医院的业务和管理,如住院手续、住院管理、住院用药、住院结算等。
医院在门诊大厅设置电子公告栏,对外发布各类公告、卫生常识等信息,同时建立触摸屏引导系统,介绍医院概况、服务内容、医院日常业务机构设置等信息,方便患者和家属随时查阅各项服务,及时了解诊疗项目的开展情况。同时在医院内的不同地方安置网络电视,播放娱乐节目和健康教育知识短片,普及健康知识,缓解患者压力,引导患者正确配合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