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卫生系统将从诚信服务入手,将医德考评工作纳入医院管理体系,普遍建立了以社会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医德档案管理机制,申康、复旦、交大、中医大、同济系统和18个区县系统医德档案工作达到了医疗卫生单位全覆盖,实现三个100%和1个99%。即100%建立医德档案制度,100%纳入人事考核,100%与晋升奖惩挂钩,99%按年度评定。目前,医德档案工作正成为激励医务人员增强心系人民健康、关爱患者生命责任心和职业精神的有效手段。
“医德档案”是医务人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职业素养的“荣誉榜”“加油站”和“预警灯”三年前,上海卫生系统文明委主动适应医疗模式转型,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以正面教育为主,鼓励和激励为主原则,发出《关于在本市卫生系统建立医德档案制度的通知》,在全国省级区划中第一个全面建立医德档案制度。全市各医疗单位积极树立职业道德修养自我完善理念,营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舆论氛围,探索可操作机制,搭建“医德档案”客观、公正的新平台。
中山、仁济、岳阳、同济医院和静安卫生局等组织落实医德档案工作同时,在定性评价、监督管理、绩效挂钩、多部门合作等方面深入探索,形成了行之有效的院内网络版医德档案系统,记录医院职工医德教育培训,记录来自社会对医护人员医德医风的表现,结果纳入年终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考评,并将医德档案与职工的各类考评直接挂钩。不仅作为评选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重要条件,还与分配绩效考核、个人年度考核、岗位聘用、各类奖惩、晋升挂钩。设立医德考评“一票否决”制,一些重大投诉等由文明办提出处理建议交由院考评后进入考核程序。人事部门根据医德档案记录筛选出不合格的人选,例如有“离岗培训”记录的当年的评优、评先、晋升的资格都取消,所以考核也不会合格。如发生收受“红包”、商业贿赂等行风问题,医务人员将被取消当年评优、竞聘资格,或给予缓聘、解职、待聘等处理。
2009年底,市卫生局宣传处、市卫生系统文明办对全市进行了医德档案工作调研,统计资料显示,申康、复旦、交大、中医大、同济所属医院开始深化机制建设,探索医德档案的数字化建设,通过动态运行,进一步进行横向、纵向相结合的分析综合分析,记录住院医师、主治医师、高级职称参加培训的出席情况和被投诉的情况,从而分层次进行分类教育和培训,又可分析研判全系统或各单位医德医风的历史情况和走向趋势。通过投诉分类,分析出职业态度类、服务规范类、服务流程类的所占比例,从而提高窗口等部门培训的针对性。
医德档案系统化工作已从最初的纸质单项手工记录发展到系统的网络化管理,但向长效机制转化还有待完善。市卫生系统文明委要求医德档案工作要在“年度评定”的基础上,按照“格式统一化、管理信息化、考核绩效化”的原则完善,各医疗单位要对医德档案设置的具体评价标准、涵盖内容、记录方式、考核指标、结果分析、综合评价、信息化问题、时效性问题等进一步优化。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提升使用率加强医德考评与日常监管工作,及时、准确、如实记录医务人员工作表现,把完善医德考评制度的工作措施落实到相关责任科室和业务工作实际,使之真正发挥行业规范和个人自律的作用。
医德档案建立起来了,但不是“秋后算总账”。“在岗教育、离岗培训”。 今后,进一步完善的医德档案将成为医务人员人事档案的重要补充。每个医护人员的行为有凭有据公开透明的记录在册。某单位一位医生因擅用病人医保卡为亲戚开药收到严厉处罚并被记录到医德档案,在单位领导与他诫勉谈话时,他表示:档案中好多内容对我来说都非常重要,档案中记录的内容会跟着我一辈子,我以后一定会时刻提醒自己,按照规范行医。还有一位医护人员说:医德形象对医生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好的抹不掉,不良行为也赖不掉,医德档案使我们对自己每一个医疗行为都马虎不得,不仅要杜绝触犯职业精神底线的“一念之差”,而且,日常言行也要更加严谨。
相关链接:
市卫生系统文明委总结了基层单位探索实践,于2007年3月下发了《关于在本市卫生系统建立医德档案制度的通知》,在全国省级区划中第一个全面建立医德档案制度。《通知》明确了医德档案的八大类内容并对医德档案的管理和使用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要求,要求把医德档案纳入人事部门对职工年度考核评定,与职工岗位聘用、职称晋升和奖惩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