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的候诊区是连接患者和医生的重要空间。就医者在接触医生前,往往要在候诊区等候,这时,就医者的心情是不同的:有的平静,有的忐忑不安,有的因身体难受而着急……。对于建筑设计师来说,如果候诊空间设计不到位,患者就会感到烦躁或不安,这样既不利于医生诊病,也不利于患者的病情康复。设计过多家医院门诊大楼候诊区的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张向东对记者说:“遗憾的是,一些医院和建设单位对候诊室不重视,在布局和设计时往往把候诊空间分配得很小,甚至有的建筑设计师把候诊室安排在走廊边、楼梯转弯处。即便有些医院对候诊空间较为重视,但在其建造中也缺乏科室差异和特点。”
张向东强调:“在设计候诊空间时,建筑设计师应根据不同科室的特点及医院具体情况来选用不同形式,使之成为最佳组合,而不应在整个大楼的所有候诊区都简单地套用一种候诊模式。特别是在科室集中的候诊区,患者及家属停留时间较长,各类人员较多。在这种情况下,设计人员就要通过对空间和环境的巧妙布局,来减轻患者及家属的烦躁,让他们保持愉悦和放松的心情。”
候诊模式——2种
张向东介绍说,医院的候诊模式通常分为一次候诊和二次候诊。
一次候诊是指候诊室直接对诊室的模式,这种模式适合就医者较少的医院。
对大医院来说,一次候诊的模式往往会引起候诊区人流的混乱,另外,就医者的隐私也得不到保护。二次候诊是从一次候诊演化来的,基本设计和布局是,在科室前有一个较大的候诊区域,就医者先在这里候诊,这是第一次候诊。护士在候诊区的入口处叫号,再进入诊室前等候,这是二次候诊。在这种布局中,通过候诊区域的划分,减少了对诊室的干扰,医生对就医者的诊查是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
安放位置——切勿设在很封闭的空间里
候诊空间的位置应设在比较开放的空间,最好有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因为这对就医者的心理和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张向东说:“就医者在候诊空间里,看到窗外的自然植物和风景时,心情会大大放松。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时,应该把最好的朝向留给候诊空间,让就医者在候诊时,就能看到室外的风景;如果客观环境受到限制,做个天井也好。千万不能把候诊室放在一个很封闭的空间里。设计师在设计时,就是牺牲一些其他空间,也要把候诊区的空间打开。”
“最近,我们做了一个南方医院的项目,南方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建筑设计师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在这座医院里,我们把候诊空间设计的很开放,把候诊空间延伸到室外,就医者在候诊室里,不仅仅可以看到窗外的自然风景,还可以漫步在室外园林中,让就医者呼吸到室外的空气,与大自然无间沟通。在景致宜人的自然环境里,就医者进入候诊区候诊时,心情会很舒畅,情绪会很放松,全然没有身临医院的感觉。”
设计布局——根据科室特点确定空间大小,并应保护就医者隐私
张向东指出,医院所在地区就医者的分布和病种各不相同,各科室就医者的病情、年龄、性别和所患病种也各有特点,因此,医院候诊空间的大小就一定要有所区别。比如,骨科的候诊区和卫生间要比一般科室的候诊区大些,这样才能满足就医者需求。
儿科候诊空间必须要考虑到儿童的特点,这是公认的。其实,内科各科室之间,外科各科室之间,以及内科和外科的候诊空间,都应该根据科室特点,进行空间的布局。如内科和外科同时都有300人就诊,那么,其各自空间的使用量肯定是不对等的。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图纸时,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到医院实地考察,并对医院所在地区病种、就医者分布等等有一定了解。建筑设计师切忌把所有科室的候诊空间都设计成一样大小,那样势必导致有的科室因就医者少而显得候诊区很大,而有的科室却因就医者多而显得候诊区不够用。
如何让医院的内部空间,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呢?张向东告诉记者:“这就需要建筑设计师和医院院长充分沟通,并在空间结构的细部深化上下功夫。候诊区域的细部要考虑到就医者的特点,如儿科、妇科、骨科、心血管科等都有鲜明的科室特点。要在设计中体现这种特点,就需要建筑设计师实地考察,并根据大楼整体布局和各个科室的特点、就医者的特点,为每一个候诊空间做出有科室特点的设计。
张向东接着说:“国外发达国家的医院建筑设计师,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他们往往从主要科室的特点出发,为就医者着想去设计候诊空间。从医院设计水平来讲,我国很多医院已经和国外发达国家医院接轨了;然而,尽管如此,还有些地方不尽如人意,这些地方就出现在细节设计上。”
在设计个别科室的候诊空间时,如性病、癌症、传染病科室,要考虑到保护就医者的隐私。这些科室的就医者在候诊时,不愿意被熟人看见。张向东提出:“在涉及到这些特殊科室的候诊空间时,要为就医者考虑周全。可在候诊空间多分些小格栅,或利用大型绿色植物穿插摆放在候诊室里,划分出相对隐秘的空间,这样,就医者候诊既感到舒适和愉悦,又能借助绿色植物和部分格栅隐藏自己。”
材料家具——宜人装饰,营造舒适祥和
在营造温馨的候诊环境时,不能忽视装修材料和家具的作用。张向东提出:“候诊室最好使用宜人的材料,如木材或比较柔和的装饰物等。让就医者感觉比较硬的、冷的、尖锐的材料,如石材,则尽量少用,以避免自身行动不便的就医者在行走中摔倒,从而造成二次伤害。”
目前,部分医院在候诊室选择的家具大多与机场、火车站等公共场所用的相同,这些家具多用铁或硬塑料制成,给人硬邦邦的感觉。张向东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来医院的就医者与出入机场、车站的旅行者不同,他们大多自身感觉不适,属于弱势群体。因此,医院候诊空间的家具应考虑到就医者身体的特殊状况,设置一些耐磨且软硬适中的家具,让就医者在候诊时坐着舒服。”
医院候诊空间的设施布置应该考虑人性化,一般候诊厅设有有线电视、报刊、杂志等,大的候诊厅还可设餐饮等设施。张向东说:“候诊空间设施布置的目的就是让就医者能舒服地坐着,听听背景音乐,或看看电视,读读报刊,悠闲地打发时间,而不感到焦虑。”为此,他建议医院可根据科室的不同而配置一些与该科室候诊室有关的报刊、信息、杂志,让就医者能看到一些相关的医学知识,如儿科候诊区可设儿童活动区,放置玩具。
植物美化——勃勃生机的绿色植物,助力患者战胜病魔
现在很多医院为了美化医院室内环境,喜欢在大楼内部空间摆放盆景植物。然而,记者发现,这些“绿色植物”很多都是假的,是塑料制品,在阳光下或在暖气烘烤下,很容易挥发出有害物质;再有,很多塑料叶子和人造花由于日久褪色,给人一种衰败感觉,很容易让就医者产生不良的心理暗示。张向东对记者说:“在候诊空间应种植对人身体有益的绿色植物,如能净化空气的吊兰等。鲜活的绿色植物,会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就医者看到绿色植物的生长、发育,或吐露新芽,或开花结果,感受其勃勃生机,也让就医者对自己的生命充满希望,增强战胜病魔的勇气和信念。”
色彩和光——柔和舒缓,让人安静,感到温馨
各科室候诊空间的地面、墙面、天花板的颜色应根据自身特点来选择,而不能都采用一种颜色,那样会对就医者有不良影响。当然,灯光的选择也要依据科室特点而各有不同。张向东说:“候诊区的采光最好用自然光线,若受条件限制,用不上自然光,那么,室内灯光最好用比较柔和的光线,暖色调,亮度稍高一些,但一定注意不要有眩光。墙面和地面色彩,可以用比较淡雅而偏暖的色调,不宜用很艳或很强烈的带有刺激性的色彩。个别科室如儿科可以用比较跳跃的色彩,因为儿童的心理和大人不一样,孩子患病时,心理上没有负担,只会觉得生理上不舒服,只要感觉有精力,他们就会从大人怀里跳出来,四处玩耍。而成人就诊室里的颜色,就要做得柔和舒缓。”
张向东简介: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北京市勘察设计协会理事,北京中宇瑞德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