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坛医院异地迁建后,在毛羽院长提出的新模式和思路下,新院建设的实践中创造了一些“医院建设之最”,如:最先提出“大专科、小综合”的建院理念;国内医院内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ICU;国内医院内仪器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研究中心;国内第一家引进的全自动智能物流传输系统等。作为目前国内最新型的传染病医院,它是如何建成的?本文是医院设计、建筑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探讨——

迁建后基本概况
地坛医院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京顺路东街8号,距五环路3km。总建筑面积74800㎡,其中地上建筑面积59745㎡,地下建筑面积15055㎡。主要建筑有门急诊医技楼、病房楼、行政培训综合楼等。建筑层数,地上4~6层,地下1~2层;建筑高度,门急诊医技楼18m,病房楼23.95m(局部26.65m),行政培训综合楼21m。
建筑物占地面积11994㎡,建筑密度16.3%;绿化面积33470㎡,绿地率45.5%;道路广场及停车场面积21000㎡,汽车停车数量约230辆。
“大专科、小综合”建院理念
“大专科、小综合”概念,是毛羽院长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的。我个人理解,“大专科、小综合”的概念有两层含义。狭义指具备诊治传染病患者的其它综合病症的能力,为传染病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而广义上指在诊治传染病患者的同时为周边社区的非传染病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向综合医院迈进一步。
总平面布局的划分
*功能分区
根据传染病医院的特殊性,本设计从传染病传播的传播源、宿主、环境三角形关系,切断传染链,控制传染源。在建筑总体布局与竖向布置上,明确功能分区、各部门洁污分区与流线。
*主要功能划分
医疗区,包括门急诊、住院部、医技部、科研中心、太平间等;非医疗区,包括教学培训中心、行政管理、后勤保障区等。
后勤保障区,主要设在住院部地下1层,靠近各种负荷中心。
*各区域关系
根据该区域的城市主导风向,结合用地狭长的特点,本方案将非医疗功能区,布置在用地的北侧;污染源较多的医疗功能区,布置在城市常年平均下风向,用地的南侧。
根据医疗流程和传染病学的防护要求,依次为门急诊医技部、一般传染病住院部、呼吸科住院部。
非医疗区与医疗区主体建筑之间,为70m隔离绿化带,满足防护距离的同时,也为医院的持续发展提供空间。
交通流线的布置
*主要出入口和交通组织
院区北侧为京顺路东街,规划宽度50m,向西与京顺路相接。院区东侧为40m宽规划道路,向南与机场辅路相接。南侧为25m宽规划道路。
*医院出入口和交通组织基本布置原则
严格划分洁污分流;对可能成为传染源的流线严格控制,尽量简洁,保证院区环境安全;细化医院各种主要流线,保证人流、物流顺畅便捷。
*出入口
根据医院功能分区及三面临街的特点,医院设置主出入口(病人出入口)、次出入口(医务工作人员出入口)、后勤物资出入口(南、北)、污物出口及呼吸科应急出入口等6个出入口。
*交通组织
院区设环行道路,主要交通负荷被限定在院区外围。
将停车场布置于靠近出入口和用地周边,使车辆行驶范围控制在周边的区域,减少车辆对院区环境的影响。停车场根据用地状况和建筑功能布局,采用地面与地下相结合的布置手法。
门急诊患者人流、住院患者及探视人流主要出入口,布置在建筑东侧,通过入口广场与主入口连接。尽量减少、控制病人院区内的活动区域。
医院各个部门医务人员出入口,均布置在建筑西侧。
中心供应、厨房、洗衣房、太平间等后勤保障设施,布置在医疗区地下1层。外购物品的接纳验收、配送物流发送、污物尸体的存放运输,安排地下解决,减少各种复杂的物流与地面人车流的交叉。
东侧道路中部连接病人出入口,安排各类病人及探视人员流线。西侧道路连接医务工作人员出入口、后勤物资出入口,安排医务人员、清洁物品流线。
呼吸科应急出入口平时不开,当发生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时打开,并切断其他通路,使病房楼南楼形成相对独立功能齐全的区域,减少对医院正常秩序的干扰。
特色系统设计
*绿化系统
院区周围是30m的隔离绿化带,乔木、灌木相间分布,且种植大面积的草坪,阻隔传染源向外传播。
由于建筑高度的限制,一些功能用房设置在建筑地下部分,并通过大型下沉中庭,将绿色、阳光和自然通风引入地下,改善医疗工作环境。
*后勤保障系统
由于医院用地紧张,且传染病需要更多的隔离绿地、更大的建筑间距,按照节省珍贵的绿色资源和减少流线交叉的原则,本方案将后勤保障设施,布置在地下1层。通过清洁物品坡道、污染物品坡道,完成物流运输。
职工食堂与营养食堂,设置在住院楼地下1层西北角。垃圾处理、太平间、洗衣房,设置在住院楼地下1层东南角。
*形象设计
以水平线条和垂直体块的对比,塑造简洁、现代、明快的建筑形象。建筑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可识别性,配合简洁的水平线条、木色的百叶、透明玻璃,体现出包容、亲和的品质。这也是对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一种外化的表达。
*剖面设计
在原有用地18m限高的条件下,建筑层数为4层,为保证医院床位数,住院部应设计为5栋,其他医疗用房栋数也较多,这样建筑间距将无法满足传染病医院的安全需要和日照间距要求。所以,根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规划意见书附件(选址)(2005规意选字0105号)”中提到的,在满足机场净空要求前提下,可适当调整高度的意见,在保证30m完整隔离绿化带、面积规模等规划指标不突破的条件下,将建筑层数增加到6层,建筑高度为24m,住院部改为“工”字形设计,减少了住院部栋数,且能满足传染病医院的功能要求。
*全自动智能激光制导物流传输系统
本项目选用的全自动智能激光制导物流系统,是国内医院第一家引进世界先进的物流传输系统。性能先进,安全可靠,传输量大,节省人力。我们亲切的称其为“智能小车”。
它有电动动力驱动装置,电源为高能免维护蓄电池。小车的转向、起步、停车及倒车装置,由车上的微机智能系统控制,还有相应的可编程序录入功能。小车可根据输入的程序指令,由激光导航自动前进、后退、转向、开门等到达指定送物地点,并自动返回,全程无人操作。小车上还装有相应的传感器,为微机智能系统提供参照信号,以发出校正小车位置的信息。
亮点景观设计
*主题庭院
主题庭院设计。新院的园林景观设计融入了水景、喷泉、雕塑、造型等设计,并划分成多个自然区域,各个区域有着独特的设计理念和主题思想,可满足不同使用人群的要求。
*下沉广场
下沉广场的设计,将地下室窗外的土方挖去形成一个个下沉式广场,种上植物或摆上花卉,斜坡上铺满草坪,推窗见绿,并通过大型下沉中庭,将绿色、阳光和自然通风引入地下,极大地改善了地下室功能用房的环境。
*院区
在院区的北侧,辟有一片小小的池塘,曲折的池岸,蜿蜒的小桥,休闲的凉亭,游戏的金鱼,为院区频添了几分灵气。
院区周围30m的隔离绿化带,乔木、灌木相间分布,且种植大面积的草坪;院区北部隔离带,由南往北依次种植观赏性强的乔木,低矮灌木,缓坡草坪,形成层次分明的绿化带系统,阻隔传染源向外传播。
*阳光活动室
温馨的病人阳光室,布置有沙发、电视、网络和设计上富有创意的大鱼缸。在这里,玻璃窗明亮通透、家具色彩明快、开放式环境舒适惬意。
*候诊大厅
门诊首层的候诊大厅宽敞明亮,整整一面墙的大落地玻璃窗以及建筑内的天井设计,使患者在候诊时既能得到充分的自然采光和通风,又可以欣赏到室内外的绿色植被,为患者创造充满阳光和良好视觉环境的花园式的就诊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