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中心是具有妇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功能的医院,规模往往较小,从几十床到一两百床不等,主要工作是开展妇产、儿科、计划生育服务等工作。近年来,母婴中心的设计和建设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自身品质和对人的关怀方面。
    现代母婴中心与传统妇幼保健院在医学模式、总体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室内外环境的人性化设计等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在具体的设计工作中,应注重这些变化。在东莞石新母婴中心的改造项目中,现代化的设计思路,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得到了院方的认同。以下便以此项目为例,具体阐述项目的现代母婴中心设计和各个细节。
一、母婴中心功能定位
东莞石新母婴中心,位于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村,原主体建筑为三层砖混合院型康乐建筑,现将康乐中心改建为母婴中心,为东莞市樟木头村提供妇产、儿科、计划生育服务并开展孕妇产、儿童常见病、多发病门诊、住院的诊治工作。拟建成能满足不同孕产妇需求、功能完备、设备齐全的人性化母婴中心。
东莞石新母婴中心设置门急诊、医技(实验检查室、产前超声诊断室、胎心监护室等)、妇幼保健(妇保室、儿保室、孕妇氧吧胎教、孕妇跳操等)、围产中心(待产室、分娩室、手术室、苏醒室等)、新生儿急救、产科病区(双人病房、单人病房、套间病房)。科室设置基本完备,各部分比例恰当。
现代母婴中心设计初探
二、改扩建设计理念
(一)对原有结构的改造
由于新建筑是在原有康乐中心基础上进行改扩建,其必然受到原有基础和结构的制约。
原有建筑的开间为3.6m和4m,开间尺寸基本满足标准病房的要求,但建筑内部不存在大跨度房间,活动室、示教室等便无处设置,改造后将建筑局部某些纵墙打开,两个开间合成一间较大的房间。为满足医护用房的要求,在建筑内院的东西两侧各加建了医辅用房,并加建十字走廊联通东西南北的功能交通。
从结构形式来看,原有康乐中心为三层砖混结构建筑,从节省造价的角度考虑,保留部分保持原有结构,为了满足大空间的需求,局部设置构造柱将原有结构加固。十字型走廊部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柱距为3.6m×4m,局部稍有变化。考虑到室内的空间效果和实际的受力情况,柱截面定为200mm×600mm的矩形截面,柱与柱之间形成有韵律的节奏感。
(二)对交通流线的改造
原康乐中心的竖向交通是通过建筑内院四角的4部楼梯来解决的,较为方便,但同层的交通只能围绕四面的走廊展开,交通流线相对较长,而且缺乏一个集散中心。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满足消防疏散的基础上,拆掉建筑内院东北角和西南角的两部楼梯,在内院中部加建起十字型的交通走廊并在十字交叉点上新建一部楼梯和两部病床梯。这样各层的中心便自然的出现在十字走廊的交叉点上,上下层和同层的交通都变得便捷,而且对于身体虚弱的病人来说,电梯的设置也最大程度上方便了他们的交通。为解决洁污分流问题,在建筑的西南角加设了一部污物梯,将污物流线和人的流线分开。
(三)对功能空间的调整
新的妇幼中心1层为门急诊、普通的产科病区和候诊大厅。将人流量最大的门急诊放到一层,方便就诊的同时也保证了2-3层的相对安静。候诊大厅的设置也是为前来就诊的人提供了一处环境优美的休憩等候区域;2层为爱婴区、新生儿急救和产科病区。产科病区设置了单人病房、双人病房、活动室、婴儿洗浴室等;3层为分娩区和产科病区。分娩区设置了3个普通产房、一个隔离产房、一个手术室和一个产后清宫室,分娩区严格按照洁净要求设置,医护人员由更衣沐浴间进入洁净区,由于产房和手术室处需设层流,单独设置一个区域。污物通过房间的阳台门送到清洁走廊,走廊的南端尽头便是污洗间和器械处理间,及时的处理产房和手术后的污物和器械。这样产妇、医护人员和污物3条流线分别设置,互不交叉,合理而便捷,更加符合医院的清洁要求。3层产科病区均为套间病房,为产妇提供了家庭般的舒适条件,也为陪护者提供了良好的休息环境,室内更是经过精心设计,色彩大多使用暖色系,尽可能地弱化医院病房的特征。
(四)对立面造型的改造
基于外部朴素简洁、内部色彩丰富的设计理念,外立面贴咖啡色面砖,面砖错缝排列。窗洞口采用统一规格的香槟色金属百叶,两个相邻的百叶作为一组,每排百叶的上下各有一条240mm的腰线,腰线处面砖为竖砌。整个立面整齐统一又不乏变化。
由于建筑主体为较为规则的立方体,雨篷处应略有变化,将雨篷设计为三角锥造型,由下面三颗混凝土的柱子撑起,柱子截面也采用三角形。这样将入口处的雨篷空间扩大了,方便急救车的进出;三角锥形体也成为建筑入口空间的活跃点。
屋顶是建筑的第五立面,也是设计的重点所在。将屋顶的定位为一处色彩鲜亮的温暖活泼的户外空间,将原有的屋顶的排气孔用仿木的材料包起来,围合成曲线的外形,里面种植小型灌木,外侧设置一圈座椅。每个曲线形单元采用不用的颜色,红色、黄色、绿色,颜色鲜艳而有活力,配合木栈道和木质廊架的设置,屋顶空间变得丰富有趣,为病人提供了一处可以远眺可以呼吸新鲜空气的空间。
三、现代化母婴中心的细部设计
(一)宜人的候诊空间
   人性化的候诊空间,是一种可以在候诊的时候也能令身心愉悦,无形间缩短候诊时间的空间设计。建筑中每一处候诊空间都比邻一处景观点——庭院,1层候诊大厅的设置也是人性化候诊空间设计的一个体现,候诊的人可以在候诊区欣赏庭院小景或在候诊大厅喝茶上网赏景。设计中建筑室内与室外庭院的分隔采用木色的金属百叶,克服了木百叶在环境中不耐腐蚀的特点。金属百叶窗的存在可以始终保持室内外的通风,也可以防止雨水内灌,在遮挡了直射光的同时不阻挡室内使用者的视线,人的视线可以通过百叶观赏庭院的园林小景,这样无形中就消除了等候时的焦急心情。
(二)室外庭院的新意义
    本次改建重新定义了室外庭院的意义——为病人提供一处绿色氧吧和观景场所。由于室内功能的需求,庭院被分隔成4个小庭院,每个庭院设计有不同的小景,以入口处正对的水景院为主。水景院由几个大小不一的矩形浅水池组成,水池之间有微小的高差设置,由东向西缓慢跌落流淌。水池底部铺设不同色彩的卵石,部分水池内养殖观赏鱼类。入口水景园的设置给建筑内部带来了一个静谧的室内外环境。
(三)病房家庭化
1层为双人病房,2层为单人病房,3层为套间病房。将双人病房的储藏空间移到阳台上,单人病房增加了一套橱柜,套件病房增加了会客厅和餐厅。在室内装修方面我们尽量选用暖色调,弱化医院病房冰冷的感觉,让入院的孕产妇有一种温馨归家的感觉。
(四)标识系统
这次设计中对标识系统的设计是基于人们对色彩的敏感性提出的。色彩是最好的导向,对于不同的人群都是最直接最易的识别。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科室,科室内部再有下一层级的标识。
(五)公共空间的安全舒适考虑
医院的公共空间包括门厅、候诊大厅、走廊、屋顶等公共的开放性空间。这些空间向所有使用医院的人开放,其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将窗台提高到1m的高度,走廊的栏杆扶手也是如此,屋顶的女儿墙提高到1.8m。走廊的铺地采用PVC地面,可以有效避免地面过滑的现象。走廊设置防护栏,一方面保护墙面不被病床碰到,另一方面作为身体孱弱者走路时的扶手。
(六)自然的通风与采光
医护用房包括诊室、医生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检查室、换药室等,这些房间是医护人员长期工作的地方。目前的医院设计往往重视病人所处空间的采光通风条件,而忽视了医生的工作条件。有些医院设计中将医护用房设计为不能自然通风采光的黑房间,这是不合理的。我们这次设计中将内院向内部拓展出一排房间,这些房间开进进深都较小,有着直接的采光和通风,室外的景观视线都较好,适合做一些检查室和换药室等,所以我们把医护用房大量安排在这些房间中。人性化的医护用房设计是现在亟待关注也是未来医院设计的一个发展趋势。
四、结语
新时代的母婴中心更加关注医院的整体品质,这种整体的品质来自于建筑师对于形体比例的精确推敲,对于每个节点的精益求精的追求,对于材料的准确选择等等,需要建筑师细心的去观察身边的生活,发现现有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设计方法。
 
贾秋玉 格伦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10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