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民医院位于杭州下城区上塘路158号,是浙江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医院。近几年来,医院相继建成25层的综合病房大楼,规划建设特需病房楼,基本可以满足住院患者的需求。但现有门、急诊楼由于建设时期较早,建筑面积偏小,内部功能布置不尽合理,已远远不能满足医院门、急诊患者的就诊需求;医院内部环境较混乱,新建的综合病房大楼前缺少景观及集散广场;医院机动车停车场缺乏,造成交通流线混乱。医院领导针对医院现状,提出改扩建要求:改、扩建现门、急诊楼,并适当往东及南侧移。门、急诊楼按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要求设计,日门诊量按4500人次设计。
现代化医院的空间组织
一、总体规划
(一)基地现状
浙江省人民医院位于杭州市朝晖地区,西临上塘路,南侧为南应家河,北侧为杭州整形医院及住宅小区,东临医院生活区,总占地51354㎡。医院西北侧为新建的25层综合病房大楼,东侧为老病房及已批待建的医院特需病房大楼,拟建门急诊楼位于基地西南侧,地下1层,地上6层,建筑面积为35460㎡,并与老病房大楼1~4层结合。由于城市地铁1号线穿越而过(拟建门诊楼地下室南侧外墙与地铁1号线左线隧道结构外边缘距离在2.1m~4.1m之间),经和地铁设计单位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协商,南侧地下室拟采用箱形基础,基础埋深不大于8m。主楼拟采用钻孔灌注桩,桩基与隧道结构外边线距离8.7m~10.7m之间,该方案已取得地铁设计单位复核同意,报批杭州市地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审核通过。
(二)出入口设置
根据基地周边环境,医院主出入口位于基地西南角,基地北侧设置次出入口,医院西侧设置一个住院患者探视步行出入口。由于医院门、急诊患者主要由医院西南角主出入口进出,故拟设门、急诊大楼的门诊及输液患者出入口于大楼西侧,方便患者就诊、治疗;急诊患者出入口则设在大楼南侧,便于快速救治,流线分散布置。而发热门诊、肠道门诊、传染病门诊则设在大楼北侧,单独布置,避免交叉感染,又与2号老病房大楼一层医院非呼吸道感染病区联系便捷。而拟建门、急诊楼东侧设计工作人员出入口,使工作人员与就诊患者流线分离。通过出入口的合理规划设计,使各功能用房出入口分开设置,互不干扰,人流车流互相分离,洁污分流,使内部人流、车流、供应流、污物流高效运作。
(三)急救中心
外部空间通过前广场的疏导,位置显著,便于急救患者迅速到达,内部空间水平层面以绿色通道和常规流线的方式提供与病房及相关医技功能的便捷流程,垂直交通则有效联系了急诊与其他相关医技用房。
(四)门诊与医技
1.以医疗街为枢纽,巨大椭圆形绿化阳光中庭为中心,串联起各个科室使整幢大楼自然光线充足、通风良好,并种有绿色植物,给来院就诊的患者创造出一个温柔、亲切、怡人的环境。医疗街与相邻建筑以连廊有机串联,功能联系方便快捷,同时沿其两侧布置一次候诊、休闲茶座等,相互渗透创造出温馨舒适就医气氛。
2.各科室的布置本着“净、近、静”的原则,采用一次、二次的候诊体系,阳光、景观、宽敞的候诊及诊疗空间,为患者提供了一个自我放松,更加自由的医疗空间。
现代化医院的空间组织
二、设计构思
(一)门、急诊并置有机链结
本工程设计充分考虑其相关位置的合理性,选择门、急诊并置,功能逻辑性强;同时急诊、医技和病房之间通过串联、并联,毗邻的模式,获得良好的功能效率。整条功能环由南向北形成顺畅流线,新功能秩序的形成有效地节约了医院管理成本,为今后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二)“前广场、后花园”的空间格局
通过门、急诊楼与1号病房楼、2号病房楼前后建筑形体围合,自然形成由城市空间向医院空间的过渡,前广场合理的尺度有效地满足了医院大量人流、车流的集散,使得交通流线组织合理、顺畅。后花园是医院空间中难得的绿洲,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了优质的环境。
(三)进出流线合理组织
门、急诊楼虽然功能并列布置,但进出流线及形象上互不干扰,保证入口通畅性和便利性,同时凸显标识,保障本院急救中心的地位。
(四)科学疏理医疗流程
本工程尽可能保持相邻建筑原有环道及出入口,借此机会对全院医疗体系的流程加以科学疏理,解决原放射科与病房间距过小的弊端。拟建门急诊楼,与病房楼之间逻辑性强,间距适中,互不干扰,且通过消防环道连通,有效改善交通环境。发热、肠道、肝病门诊功能布置在原2号病房楼的改扩建工程中,并设独立入口,避免交叉,各功能分区人流、物流组织合理,严格区分洁、污通道。
(六)分期实施
从保持医院门急诊、医技等相关功能的连续性原则出发,同时有效缩短工期,节约成本,设计规划为保留现门急诊楼内放射科,待新建门、急诊大楼建成、以及原有2号病房楼改扩建工程完成之后,再拆除原有急诊楼放射科,最后再建设病房与门急诊楼之间的连廊。新建门、急诊楼与原有建筑之间的合理距离保证了分期建设的可能性。
(七)建筑形象设计
门急诊大楼通过三大实体量的椭圆筒虚体块穿插,得到一个空灵、层次丰富的呼吸空间,亦增强了立面的趣味性,横向水平窗加强了建筑的空间纵深感。新老建筑又经用材用色的协调,获得了个性与协调性的统一,使整个医院清新爽洁凸现出医院建筑的特性。另外,通过外墙暖色调的运用及空间的多元化处理,改变传统医疗建筑冷漠的建筑形象,体现了新时代下的人文关怀。
(八)绿化景观
本工程设计着重室外空间与建筑群体相融合,重点塑造医院开放式前广场后花园的空间格局,同时兼顾西侧基地沿街布置的绿化景观带和南侧自然水体景观带。这样的布置使医院主要建筑均有景可观,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设计充分利用基地内自然景观,同时极力塑造室内和屋顶人造绿化景观,形成四季常青、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的怡人室内外环境,既满足大人流量就诊患者室外空间需求,又满足了住院患者休闲、养心之功用。充分体现了生态化医院的建筑特色。
三、结束语
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功能流线的日益复杂以及电子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正确划分患者和医务人员的空间,创建自然、便捷、安全的人性化医疗环境,建设绿色医院满足患者的需要,更是建筑师的职责。
  
 
周钧 薛绍辉 杭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杭州 4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