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建筑设计是一个互动的工作,每个医院的要求都不同,有一定的独特性,只有基本原则没有固定模式。要求建筑师既会组织医疗流程和建筑空间,还要了解不同医院的发展方向、管理模式、经营策略等要素,熟知综合流程的设计方法,才能真正成为医院建设的有力助手。所以我经常开玩笑地说:“医院设计的好不好,不仅看建筑师的水平高不高,关键还要看和院长聊得好不好!”。
医院建设前期策划中有人认为重点是“控制面积不超,算好钱不多花”,我想这远远不够,很多问题都是因为前期策划没想清楚,造成后期无法弥补的损失。为此,我针对医院建设前期策划,以一个建筑师的角度提几个初浅的建议,供医院建设参考。
控制规模
控制规模不是简单减少建设面积、牺牲功能来减少投资,而是通过科学整合医院各个功能之间综合流程和相互关系,达到既满足床位指标和功能要求又减少投资的目的。特别是在普通市、县一级综合医院新建中,经常出现面积指标不够、资金投资不足又要发展壮大的情况,更应该着重考虑。
贵州省水城钢铁集团医院新建工程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甲方根据需求核定的建筑面积为7.8万㎡,可投资又不充足,建设难度很大。通过综合集中控制规模的办法,最终在满足床位指标和功能合理的情况下成功的将面积降至6.4万㎡。院方
将节省的部分土建费用投入到医技设备的升级上,使医院诊疗水平得到了提高。

★提倡“平层医技”
打破医院门诊、医技和病房3大独立功能各自相对独立的传统模式,提倡“平层医技” 理念。例如:要求放射科与外科、骨科等就近设置;要求窥镜中心、特检中心与内科、产科等就近布置;另外,只要联系方便,手术层应尽量不设在病房楼内,而考虑设置在门诊医技的顶层,手术室土建成本可降低20%以上。
★功能兼用
在熟知医疗活动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并结合功能,达到功能兼用减少建设面积的目的。
例如:要求急诊与药房、中心检验等相关科室联系紧密,药房、检验值班兼作急诊取药和检验的值班,在急诊内不再设药房和检验用房;如果能将手术室设置在门诊医技的顶层,可在手术区内考虑一到两间能独立消毒处理的手术室,利用手术室专用污物电梯和便捷的缓冲空间,让急诊病人能迅速得到手术治疗。既有效地提高了手术质量,又充分利用了手术资源,并且可适当减少急诊手术用房,降低建设成本;在中小规模医院中尽量考虑手术室与ICU同层,一方面对病人抢救有力,另一方面两个功能之间有较多辅助空间可以充分合用,如人员洁净空间、污物通道、污梯等。




★尽量采用双护理单元
在建设用地不受限的情况下,尽量采用双护理单元的方式建设病房楼,能有效地减少竖向交通,从而减少病房楼面积。
考虑日后管理
如果能在医院早期策划中就将医院日后的管理考虑到医院设计布局中,那么建成之后的
医院就会便于管理。换句话说,医疗建筑设计不但要考虑医疗流程设计,还要从医疗管理角度入手设计。例如:门诊医生经常脱岗的问题;急诊晚间开放的安全问题;如何真正实现无陪护病区以及各科室的成本独立核算问题等,都需要在早期策划中提出明确的方向。在灾后重建的四川八一康复中心设计中,无论从总体还是内部功能上都充分考虑了这一点。

整合功能,打破各自为战的现状
院长们都清楚单靠硬件的改善不足以全面提高医院的整体实力,特别是中等规模的医院更是不易。但是能整合医院相关科室,打破各自为战、互不依托的现状,形成一个涵盖多个相关科室的大科室或中心,既提高了对病人的服务水平,又降低了病人流失率。例如:围产中心、生殖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心血管中心、康复中心等等。
而这些中心的设置必须在早期策划中考虑到,建筑师才能以中心的概念出发,设计出符合以上要求的医疗建筑。否则最终整合功能、形成合力还会流于概念中,无法真正形成管理有序、行之有效的中心模式。
流程再造,改善医疗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早期规划的局限,造成医院的旧建筑既不能满足现代医疗要求,又不
能一拆了事,成为院方左右为难的“鸡肋”。另外,改造旧建筑对设计院来说费时费劲又没有多大效益,所以多数主张拆除另建。如此一来造成的浪费更多!

2006年一次会议上,有幸结识了贵阳贵航集团300医院的康院长,300医院地处市区,用地紧张,可医院发展迫在眉睫。老门诊是1990年建设的,早已不能适应使用的要求,拆了又没有资金整体新建,而且还影响现有的医疗活动。康院长整天围着医院发愁,我非常体谅一个院长为了实现医院发展,改变就医环境的迫切心情。康院长和我们一起深入地讨论、仔细推敲后,最终只用了300多万元就实现了老门诊的流程再造。改善了就医环境,突破了医院发展的瓶颈。后经我们测算,改造后医院日门诊量增加了30%,住院量增加15%。最近康院长利用门诊改造带来的契机,正在 新建500床的病房大楼,实现了医院滚动发展。
源头控制,全面节约成本
节约成本包含建设成本、运行成本、管理成本等多个方面。第一条中谈到的控制规模就是节约建设成本的一种,而运行成本的节约不光是选用节能、节电、节水等设备,那只是治标,更重要的是要在早期策划期阶段,从源头上合理规划、指标更要治本。
例如:门诊应采用多个内庭空间,避免在一个大空间内划分科室,实现98%以上的用房有自然采光通风,甚至可以将庭院空间下沉到地下,解决地下室的通风采光。




第二条中提到急诊和相关科室的紧密结合,其目的不单只是减少面积,更重要的还可以实现夜间关闭门诊,急诊单独运行的状态。这种做法既可降低运行费用,同时还可降低管理费用。
将科室和相关医技就近布置, 并尽量控制门诊、医技的层数,达到减少病人乘用电梯的次数和降低费用的目的。这样的办法还有很多,关键是早期策划时一定要有所考虑,否则单靠后期的节能设备,只会让院方再增投入。
作者简介
杨韬,规划建筑室主任,建筑师。擅长医院建筑方案创作,先后主创河南省人民医院医技门诊楼、309医院病房楼、白求恩军医学院整体规划、贵州水钢集团医院整体规划、济南军区总医院门诊、北京市疾控中心等20多项大中型医疗工程,近期主创的四川灾后重建八一康复中心、山东临沂康复中心工程,结合国内外经验,发展研究了国内新一轮康复医疗建筑的新模式,受到业界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