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医院一直被看做是单纯提供医疗活动的空间。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转变,人们开始关注整体概念上的“人”,追求医疗建筑的高情感和医疗环境的愉悦舒适,尽可能地保持患者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这是现代医院设计发展趋势。

  某医院位于市经济开发区,是一座新建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并有专科特色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医院基地原为大片农田,自然景色优美,建立生态医院是该院设计的切入点。

  总体布局

  根据医院的功能要求,将医院分为三大功能区:医疗中心(包括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教学培训中心、后勤生活区。医院主体建筑对基地进行45°的弧形“软划分”,形成医院入口前广场和开放式的休息共享中心花园。医院的主入口广场设在基地的西北角,医院主体建筑尽量远离主要城市道路交叉口,门诊、急诊入口分设于前广场两侧的二条主要城市道路上。医院前广场与西侧的城市河道绿化组成共享广场,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大楼的东南面与后勤生活区之间形成宽阔的中心花园,以中心花园为绿化重点,结合消防水池在中心花园内布置了大片水面,再配以小品建筑、休息座椅,给病人创造舒适的休养环境。中心花园既成为病房楼的绿色景观,又自然地分隔了后勤生活区。

  医疗中心的门诊急诊楼、病房楼、医技楼等相对集中,各用房之间通过内庭院采光、通风,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形成半集中花园式的医院建筑群体。南北走向的中央走廊,将各医疗用房联系在一起,方便病人就医。太平间位于基地的西南侧半地下室独立设置,顶上为斜坡绿化草皮,并设有独立对外出口。医院的保障系统分两部分:与医疗大楼运行密切相关的设备系统,位于病房大楼的地下室;其他总务供应系统采用社会化服务形式,结合教学培训中心统一设置。

  在医院的交通组织上做到动静分区,所有的机动车(除必须进到内部的救护车、院内服务车之外)、非机动车均在各主入口附近的停车场内就近停车。医务人员、病人和探视人员均步行至各组群建筑,以确保医院内部有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并可减少废气污染。传染门诊、保障系统及污物出口布置在基地的下风向西侧,方便污物就近运出,避免对医院整体功能产生影响,同时可避开污物进出直接面向城市主干道。

  建筑构思和功能关系

  医疗中心平面功能的组织是以点(门诊大厅)为中心,以线(连接门诊急诊、医技、病房楼的中央大道)为纽带,以面(急诊部、儿科门诊、妇科门诊、医技等)为功能区块,组成一个功能齐全、联系便捷、空间丰富的医院群体建筑。半圆形的门诊楼以共享中庭为核心,环绕核心生长出七个“触角”——每个触角为一个门诊单元。从门诊楼向南45°延伸的医疗街成为主干,在主干上向左右两侧有序地伸展出医技楼、病房楼等更长的触角,就像手指伸入草地一样,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达到最大面积的接触。

  门诊楼位于该组群建筑的北端,为4层建筑。分别设门诊出入口、急诊出入口、急诊抢救出入口、儿科与妇产科出入口,各出入口互不干扰。门诊楼放射状的单元式门诊功能相对独立,每个诊区设二次侯诊和医生专用卫生间,可合可分,使各科室布置灵活机动。

  急诊楼位于医疗大楼的西北角,与门诊大厅相连。急救中心设在西侧底层,有单独的出入口和医院急诊大厅相通。医技楼位于医疗楼的中部,三层退台处理作屋顶花园,它成为联系门诊急诊楼和病房楼的纽带。医技楼采用复廊式布置,医生走廊与病人候诊廊互不干扰,做到医患分离。

  病房楼位于医疗中心的最南端,共8层,分二期建设。一期为400床外科病房楼,每层设有两个护理单元,每个护理单元设40张床位,两个护理单元相通,必要时可相互调剂使用。病房卫生间布置在外墙二开间中间,保证病房充分采光。二期为400床内科病房楼。

  建筑造型

  根据医院的发展趋向及业主的要求,结合医院的平面功能布置,医院建筑风格追求一种水平伸展、贴近自然环境、错落有致的群体特征,以创造现代、高雅的生态医院。充满雕塑感的大量细部处理,将大体量、长面宽划分为亲切近人的尺度,并创造出生动的光影效果,使医疗建筑形象富有活力。

  在建筑空间上,以中轴线为导向,层层推进,室内外空间变化丰富,为病人及医护人员提供一个舒适宜人、充满情趣的医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