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健康水平的提高不可能全部依靠公立医院有限的医疗资源和服务水平来实现,虽然目前民营医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这并不妨碍民营医院成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重要角色。

  当基本医疗已经不能满足一些先富起来的人需要的时候,个性化、多元化的医疗市场需求就会越来越大。民营医院所选择的科目,一般是公立医院不重视、不愿做,社会需求较大、私密性很强的科目,比如妇科、男科。还有一些是因为公立医院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不够,虽然需要一些专业技能,但又不需要手术住院的,比较安全而且见效快的科目,比如齿科。现在看牙医俨然成了一种时尚和品质生活的象征,牙齿诊疗机构社会地位的转变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生活质量进步的体现。 这就是民营医院存在和发展的生态环境。

  任何一个行业的公平与竞争都是相对的,目前民营医院受到地域经济、政策、自身诊疗范围及管理经营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发展良莠不齐。

  康复类型医院对资金、技术、场地、人才等要求门槛较高,同时,与其他专科相比,资金回笼周期较长,使得一般的投资者及公立医院很难或不愿开展,因此,康复类型的医院竞争压力相比其他类型要小一些。但目前有不少医疗机构打着康复医院的旗号,却缺乏必要的诊疗设备及专业医疗人员,这就扰乱了诊疗市场的正常秩序。

  另一方面,与公立医院相比,民营医院同属“治病救人”的医疗机构,行使的社会职能与公立医院并无二致,但却不能享受到更多的“福利”。虽然有三年的免税期,但三年后,税收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并没有把医疗投入高、风险大、回报周期长的投资特点考虑在内。而公立医院的政府财政补贴大概要占到总收入的8%到10%,且没有税收负担;民营医院除没有财政补贴外,过了免税期后,还要承担8%左右的税收,这对尚未盈利的民营医院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

  强调服务意识,经营灵活,疾病专业性强是民营医院的优势所在;劣势在于政府支持、资金、规模、人才、技术、医疗保险、税收等,几乎全部是硬件要素。

  为了长期生存和发展,民营医院更注重质量和品牌,因为他们没有强大的资金和政策后盾,一旦出了事,可能就会“卧倒”再也起不来了。

  事实上,民营医院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大多数民营医院已经摆脱了急功近利的初级阶段,他们具有更长远的战略意识。

  大多数民营医院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见钱眼开”。他认为,国家针对两种不同所有制性质的医院也有公平的一面,比如,民营医院的服务项目价格基本都是市场化的,收费标准可以比公立医院高一些,提高价格的根据是提高了服务质量,增加了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有了这样一个机会,就放大了获利空间。

  然而,为了早日收回投资并盈利,采取了大量短期行为的民营医院不是没有。这样虽能带来短期的经济效益,却不能带来广泛的社会效益,甚至影响整个行业在社会和患者心目中的声誉。

  应该说,不能一出问题就说公立医院怎么样,民营医院怎么样,首先应该是“医院”怎么样。需要强调的是主管部门怎么对“医院”管理,而不是对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分别怎么管理。医院的问题不是经济问题,也不是政治问题,而是技术准入和专业准入。无论是国有资本还是民营资本,都要有一视同仁的准入门槛和明确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