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生活引进医院,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医院设计在近20年来,在提高医疗效率,改善卫生条件,适应新技术、新设备的要求等方面都卓有成效。与此同时,医院的环境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在发达国家,医院贯有的与疾病和死亡联系的气氛逐步被新颖的、亲切的、与生活联系的气氛所取代。如在医院内附设一些生活设施、各类商店等,将日常生活活动纳入医院建筑群、大厅和候诊室设计成起居室形式,这些厅室也是对社区居民进行保健教育的场所,厅室空间宽敞、光线充足、环境优雅、座椅舒适,透过玻璃墙身可观赏美丽的室外景观。这样,使医院增添了生活气息,缓和了对医院固有的冰冷、痛苦的联想。自然的景色,生命的活力,也对大部分患者起到了宽慰作用。
二、侯诊室
病人到医院就诊,既惦记着家中或工作单位的未了事宜,又担忧自己的疾病,对任何等候都会感到不耐烦。而候诊室又往往是需要病人等候时间最长的地方,因此候诊室设计就应考虑到这一心理因素。
将可重复和公共使用的面积尽量集中,把线性走道改为点型厅室,可以提高空间利用率,小型门诊部采取各诊室围绕在一个候诊厅周围是可取的形式。但要保证候诊室有良好的通风和采光,平面分区合理。空间宽敞了,环境安静了,郁抑和焦虑的心情也会随之缓和。室外景色、墙面挂图、各种展示橱窗、绿化盆栽以及舒适而布置活泼的座椅,都会对患者产生有益的作用。如采用二次候诊制度,应设置“此刻诊治到×号病员”的指示牌,使候诊者安心候诊。
三、通道
医院房间多,单调而漫长的走道连健康人都会感到疲劳,何况患者。将通道局部放宽、转折,变化色彩,重点装饰,添加一个采光口或者一侧布置景色小内园等都是打破走道单调沉闷感的手法,这类细腻的处理,在医院设计中更显得重要。
四、病房区
住院病人会有各种需要,但最关键的一个共同要求是希望得到真诚的关怀、治疗和护理,病人能经常与医护人员保持联系是十分重要的。电话、电铃、电视屏幕装置等设备是一种方式,而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仍然是不可轻视的环节。在病房设计中,内廊的端墙设置固定玻璃矮窗,使病人能看见宽敞的护士站,窗内侧装有病人可控制的窗帘,又保证了休息和私密的需要。国外医院在儿科病区和监护病区大都采用了这类矮墙。
病房大小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毫无疑问少床病房优于多床病房。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少床病房应该是医院建筑发展的一个方向。但在病房设计上应考虑到病人怕寂寞的心理,设置一些公共会晤的空间。美国蒙特里社区的病房就很有特色,在二层的病房楼中每四个单床间组合成一个小组,围绕着一个公共阳台,二楼的阳台上部,有个穹窿形天窗,相应的地面有个玻璃透光井为底层阳台提供日照和增加天窗。病房都有良好的采光与通风,而公共阳台则是四位病友交往和接触自然的小天地图。病区由若干个这样的小组构成,并设有供公共活动的园林化共享空间。病区设有活动室,供病员读报、看电视或接待来访亲友,轻病员在室外活动也可减少对同室病友的干扰。
五、标志图象
由于分类部门众多,流线复杂,不论建筑平面布局如何清晰合理,都难以胜任引导、标界的要求。病人对方位产生迷惑或者往返奔涉,必然会加重焦虑和疲劳,对病体有害,因此标志图象就显得格外重要。医院的标志图象应该具有普遍的可识别性,并且自成体系。标志图象应构图简洁,形式明确,色彩悦目。同时还应该与其他环境因素共同起到点缀、美化的作用。
六、噪音和色彩
患者对噪音非常敏感,设计中必须认真对待。除了远离噪音源以外,对医院机械设备和工作运行中的噪音也应采取消音措施。芬兰建筑师阿尔托设计的帕米欧肺病疗养院,连洗手盆都经过专门设计,使水龙头泻出的水射向倾斜的盆壁,避免了夜间恼人的水声,这种细腻的处理正是医院设计所要求的。
出于整洁和卫生的愿望,长期以来医院内部都采用白色。墙面、天花板是白的,家具是白的,连医生和护士的服装也全是白色的。现代科学已证明,长期处于白色环境内,对人的心理和生理都有不利的影响,眼睛会疲劳,精神会紧张。白色环境时时提醒患者“正住在医院里”,从而使其联想到病痛,产生不快感和恐惧感。当对颜色视觉的负后像效应可以减少视觉疲劳和提高工作效率被认识后,许多医院手术室墙面首先改用了红色血液的补色——暗绿色,同时医院大部分墙面以及家具也改用对病人康复和精神产生有利影响的色彩。有关研究认为,明快的暖色调起坚定信心和减轻悲痛的作用,沉静的冷色调起消除烦闷,使人宁静的作用,灰暗的色调有抑制兴奋的作用。当色彩的这一研究领域取得肯定的临床效果时,医院建筑的色彩处理将处于更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