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始建于1869年,是一家已有130多年悠久历史,并在全国具有一定声誉和影响的老医院。由于历史的原因,医院地处闹市、场地狭小,医疗、科研等用房紧张的矛盾极为突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城乡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对医院的就医环境、医疗、保健服务的质量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原有简陋的用房、陈旧的设施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医疗服务的需求。

  至2000年。浙医二院年门诊、急诊人数已达120万人次,年收入已达7亿元,但医院病人多、就医环境差、病房拥挤不堪,整个医院人满为患。用房不足已成为医院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和兄弟医院一样,浙医二院也参与到这一轮全国范围的医院改建、扩建的热潮中来。

  从2000年开始,在医院党委行政决策领导下,经过大家数年的共同努力,至今医院已建成门诊科教楼、国际保健中心、脑科病房大楼、急诊中心四幢大楼,合计完成建筑面积11万多平方。新大楼的建成投入使用,大大改善了医院医疗、科研、教学用房的条件,为今后医院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新大楼舒适的病房、宽敞优雅的就医环境,不仅受到了人民群众的赞赏,也给医院创造了更好的经济效益。现医院住院床位已从以前的1000张扩增至1800张。预计今年医院的年收入可超11亿元。医院的医疗质量和科研水平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特别是在这几年的建设过程中,从学习到实践,医院培养出了一支成熟的基本建设队伍,提高了医院管理的质量和能力。医院在建设方面的成绩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同。现医院建成的四个项目中,除一个刚完成将参加2007年省优质工程“钱江杯”评审外,其余三个项目连续几年相继被评为省、市的优质工程,获得“钱江杯”优质工程的荣誉。

  这几年医院建设的过程,对我们也是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的学习过程。其中也走过弯路、有过失误,今天把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粗浅的体会、心得拿来和大家共同交流,希望能对大家有些帮助。

一、认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医院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作。医院建筑门类众多、功能齐全,有些还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专业性比其他建筑都强。特别是在仍需保持正常工作的老医院环境里扩建、改建一个现代化的医院,比在一块新土地上规划、筹建一所医院有更大的困难。如稍有不慎或决策不当,轻则影响医院的正常工作,重则会给医院造成巨大浪费和损失。医院充分认识到前期准备工作的重要性,知道前期可行性研究、论证、策划,会花费很多时间、精力,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前期准备得越充分、考虑得越成熟,就为以后项目顺利实施创造了基础条件。

  浙医二院已建成的四个项目中,有门诊、急诊;有病房、手术房;有高端的实验室等等,功能不同,内容也非常复杂。在建设前期,医院就组织邀请各方面的专家对每幢大楼不同的功能、布局,进行充分的论证,力求完善合理。医院还组织相关人员去外地医院参观学习,借鉴兄弟医院建设的长处和成功经验。“以人为本”的思想,一开始就牢牢地树立在建设者的心目中,要创造一个充满人性化的医院,能给病人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能给医护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医院的服务对象是病人,病人是个特殊的群体,是和普通健康人在生理、心理上都有区别的人群。如何让他们来医院就诊感到方便,医院如何为他们提供便捷舒适的服务,是我们前期准备阶段思考的重点。医院不但让相关科室以及医护人员对建设方案进行讨论,让他们提供思路,谈谈要求和想法,还发放一些表格征集合理化的建议。现在看来,这些做法都是必要的、有效的。因为医护人员是建筑物的使用者,大楼建成后只有他们使用起来觉得方便、合理,我们的工作才算成功。医院一幢大楼一旦建成,一般在十几年内是不会变化的,所以在建筑定位、使用功能上都要有一些超前的意识。要对医院不同的学科情况有所了解,哪些是强势科室,今后可能会有大的发展,是否可以在建筑布局时作些预留…等等。总之,前期考虑得越充分、越仔细,日后失误撞车的情况就越少。

  医院的发展需求和使用功能出发,协调和优化医院原有建筑的总体布局,使每幢新建筑都融合在医院中,成为医院有机的组成部分。几年过去了,现在看来这些前期的准备工作是成功的。由于考虑周全,这几年在四幢大楼建设过程中、在这么狭小的场地上建设,没有给医院的医疗、科研造成丝毫影响,医院人流、物流始终畅通,病人及医护人员对建成的大楼也非常满意。

二、相信科学,尊重专家

  一个成功的项目必须有优秀的设计。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往往具有先进的、科学的设计理念,并能将建设单位对建筑项目的要求和自己的先进设计理念有机地结合,有深度、有质量地反映在图纸上,指导工程建设。这个简单的道理,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有时也会遇到些问题。如何把项目建得既美观有经济实用,是建设方和设计方的共同目标。但由于专业知识不同、文化背景差异,有时设计师的一些理念和想法也会得不到建设方的认同。有些领导因对建筑专业知识的缺乏,会对设计师的想法妄加干预,会提一些似是而非、差强人意的建议和要求。在我们这几年的建设中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但我们始终抱着相信科学、崇尚科学的态度,尊重设计师的理念和劳动。可以共同探讨论证,但绝不轻易压抑设计师的创造性劳动和积极性。在脑科病房大楼、国际保健中心装修设计时,医院有些人对设计师的设计思路,以及对设计师选用的色彩、材料存在不同意见和看法。经过认真探讨研究,我们最终还是支持设计师的想法,从而使设计师对自己的作品更具信心。结果这两个项目的装修设计,双双获得建设部举办的民用建筑装修设计的大奖。由于相信科学、尊重设计人员的创意和劳动,浙医二院四幢大楼由不同设计院参与设计,但大楼形态错落有致,色彩协调统一,新建的大楼一点不显突兀,和医院老建筑和谐统一、浑然一体。

  医院大规模搞基本建设是近几年的事。以前的基建科通常是管些小工程,或医院的零星修缮任务。因此医院的基本建设队伍常常缺水、缺电,专业人员不全,技术力量相对比较薄弱。浙医二院的基建队伍也是如此,要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光依靠医院原有基建队伍的力量筹建起十多万平方的建筑,困难是非常大的。针对这些实际问题,在建设期间,医院果断地外聘了三名退休的高级工程师,来加强基建科的工作能力。这三位高工分属不同的专业,都有曾在设计院、监理公司、施工企业工作的经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都是某一专业门类的专家。医院对他们的工作非常支持,非常尊重。他们对医院工作的环境氛围也非常满意。在几年工作中,他们尽心尽力,非常负责。因为有他们参与管理,项目的施工质量、工程进度都有了技术方面的保证。他们认真审阅图纸,及时提出一些很好的修改意见和合理化的建议,加快了施工速度、缩短了建设周期。对暖通、设备、电器的调整,使配置更合理、更科学,也为医院节约了资金。在这些专家的指点和帮助下,由于是边干边学,效果特别好,基建科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也得到迅速提高。回顾这几年建设的过程,在医院基建科自身力量不足的情况下,适当借用外力,聘请专家的举措是非常合算和有效的。

三、人性化管理共创优质工程

  浙医二院在几幢大楼最初筹建阶段,就给建设项目定下了创优质工程、夺“钱江杯”的高标准、高要求。由于起点定得高,在选择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的过程中,医院始终坚持这一高标准、高要求。在“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下,通过招投标精心选择最优秀的设计院和施工企业,为日后建设的创优夺杯创造条件。另外,创建优质工程仅仅靠医院提些要求是不够的,在整个建设的过程中,优质工程的创建需要设计院、监理公司、施工企业等诸多参与部门的共同努力,精心配合和密切合作。要调动所有参建单位创建优质工程的积极性。在加强监督管理力度的同时,倡导人性化的管理,也是必要的措施和方法。建设期间,医院始终教育基建科人员不能以甲方自大的态度,动辄对别人就是指责、埋怨、批评,要认识到大家是平等的,是为同一目标而努力的合作者。对工地发生的事情,不能推诿、拖延,重要的要马上提交例会尽快解决,确实一时不能解决的,要说明原因。要不分份内份外,真心实意地帮助参建单位解决实际困难。施工期间,有时各分包协作单位也会因配合不好、管理费等具体问题,产生矛盾和纠纷。医院总是以公平、公正的态度,来帮助协调解决,解决得大家心服口服。有些矛盾一有苗头,在萌芽状态就加以处理,不致事态扩大影响工程。“非典”期间,一工地有人员接触过疑似病人,整个工地被封闭隔离,不能与外界接触。医院派人前去探望,问寒问暖,施工人员对医院的关心非常感动。有些外地进杭企业,对环保审批部门不熟悉,开不出夜间施工许可证,医院主动出面帮助协调联络。医院是个比较特殊的地方,夜间施工有时会影响病人休息,病人不理解,医院就通过护士长对各病房的病人进行解释劝说,尽量减少施工单位的麻烦,让他们把精力集中花在工地建设上。凡是应该付的款项,只要手续清楚齐全,医院从不借故拖欠。由于医院施工场地小,建设高峰期间工地好几百人同时工作,夜间住宿确实是大问题。鉴于施工单位的实际困难,医院在自己用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还是腾出一些房屋解决施工人员的住宿。几年来,医院的一些措施、做法,深深得到大家支持、拥护,联络了各参建单位的感情,拉近了大家一起工作的距离。让他们觉得和医院相处很融洽,工作起来很通气,因此工作也更认真、更努力,增强了创优夺杯的信心和决心。

  回顾几年建设的过程,就像大家常说的那样:“建筑是个遗憾的艺术。”现在看来,确实还存在许多遗憾和不足,如果能重新开始,相信我们一定能把医院建设得更美、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