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医疗建筑 疏散空间 疏散系统 疏散安全度
建筑防火设计中, 安全疏散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的设计质量, 不仅关系到平时的使用, 更重要的是一旦发生火灾, 必须保证建筑物内的人员快速脱离险境, 疏散到室外安全地带, 避免或减少伤亡, 同时有利于消防队员扑灭火灾、营救伤员, 尽量降低火灾损失。有关建筑设计的防火规范中, 都用大量篇幅的条文, 对安全疏散作出诸多规定, 其中的很多条款已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每个设计人员都必须高度重视, 严格执行。
本文针对医疗建筑设计的安全疏散, 作一次较为全面的探讨, 医疗建筑的功能与其它建筑相比, 有其特殊性。众所周知, 医疗建筑内的使用者, 大多数为伤病员, 他们不具备正常健康人的疏散能力, 甚至有不少人长期病卧床上, 一切生活事务全靠别人护理, 根本不能自行活动, 遇到火灾威胁, 只能靠他人担抬、背身它进行疏散, 使逃离火灾现场的难度大大增加, 因而有关设计规范对其安全疏散作出更为严密的要求, 实属非常必要。
根据实际工作的体会, 医疗建筑的安全疏散应该全面做到以下四个保证:
1 保证设置足够数量的安全出口
所谓安全出口, 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定义, 即保证安全疏散的楼梯或直通室外地平面的出口, 规范的有关条文又表明, 凡是房间的门、楼梯、直通室外地面的门都可视作安全出口。医疗建筑的安全出口数量在规范条文里有着明确的规定。在一般情况下, 每个护理单位应有两个不同方向的安全出口。疗养院主要建筑物的安全出口或疏散楼梯不应少于两个。《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5.3.1 条之二又规定“二、三层的建筑(医院、疗养院、托儿所、幼儿园除外) 符合表5.3.1 的要求时, 可设一个疏散楼梯”, 这条规定的含义, 充分强调楼房医疗建筑不论面积大小都不得少于两个疏散楼梯, 而其它民用建筑, 只要符合以上规范条文的规定, 可设一个疏散楼梯。由此可见, 对于医疗建筑的安全出口数量, 规范明确要求严加控制。
医疗建筑内有许多“自成一区”的医疗用房, 如手术部、理疗科、放射科、尽端式护理单元等, 在某些医院中,为了减少相互干扰和卫生隔离的需要, 经常将面积较大或走道较长的“自成一区”只作一个楼梯或一个出口, 这类“自成一区”中, 如有火灾发生, 很难组织安全疏散, 容易扩大火灾损害, 对此必须增加安全出口。
2 保证足够的疏散宽度
安全出口的数量合理确定后, 还要保证其出口的宽度。一般病房的门净宽不得小于1.10 米, 这不仅是平时要满足推床、担架、轮椅的进出, 在紧急情况下, 更是救护病员撤离险境的必须宽度。以往建成的医院病房门, 有的采用单扇门, 门扇开启后的净宽不到0.9 米, 显然不合要求。近几年来, 新建医院病房的门采用双扇门, 即可满足要求。同样的道理, 医疗建筑的走道净宽不得小于2.10 米, 疏散楼梯的平台深度不宜小于2米...都是为了平时使用的需要和灾情中慌乱人群能够比较顺利地通行。这里还要着重指出, 当火灾发生时, 走道和楼梯间内都可能进入烟雾,如果在此发生人流堵塞, 就会产生烟气中毒和缺氧窒息,使疏散中的病人与救护人员同样面临死亡的威胁。为此,建筑设计人员必须对以上部位的尺度严加控制, 确保足够的疏散宽度。
3 保证规范要求的疏散距离
要保证疏散距离, 首先应合理确定楼梯间及安全出口的位置, 在医疗建筑的平面设计中, 应结合功能分区和使用要求妥善定位。但是也应尽量避免出现袋形走道, 因为袋形走道周边房间的使用者只能单向疏散, 其疏散安全度相对降低, 尽管在有关规范里对袋形走道的水平距离已有严格要求, 例如《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表6.1.5 中规定, 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病房门至最近的外部出口或楼梯间的最大距离只有12 米; 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表5.3.8 中, 规定耐火等级为一、二级的医疗建筑, 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房间门到外部出口或封闭楼梯间的最大距离也仅有20 米。根据有关资料表明, 一般正常人在浓烟中低头掩鼻可行走的距离, 最多约30 米, 体弱病人则不可能走完这段距离。因此在医疗建筑的各层平面布置中, 必须严格遵照规范的要求, 控制好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和袋形走道的长度, 既要平时使用方便, 又要为火灾发生时提供简捷的疏散通道。
4 保证疏散空间的可靠性
医疗建筑内, 从房间门——〉走道——〉楼梯间——〉室外地面是一条水平和垂直相互关连的疏散空间。在这个系列空间内,它的墙体、楼板、防火门等构件都必须达到规范要求的耐火极限, 保证在火灾疏散过程中不燃烧、不倒塌, 同时要按规范要求设置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自动报警、自动灭火等设备, 才能有效地引导疏散人流安全通过。
此外, 作好防烟楼梯间或封闭楼梯间的设计也很重要。开敝楼梯和剪刀楼梯在医疗楼房建筑中不宜采用, 因为两者的疏散安全度较低, 尤其在剪刀楼梯中抬担架上下很不方便, 不利于火灾时抢救病人。在高层医疗建筑中, 楼梯本身更是垂直疏散中的“生命线”, 设计人员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当前有的工程施工图不画楼梯详图, 导至楼梯间或其前室内出现外突构件, 影响人流疏散, 这种设计质量,不足以保证疏散空间的可靠性。
近几年来, 设计单位对某些医疗建筑未承担室内二次装修设计, 由装修公司或施工单位处理, 结果使疏散空间的地面、吊顶等材料选用不当, 出现地面太滑, 在紧急疏散时容易跌倒, 增加疏散中的混乱和人员伤亡。有的走道、过厅的吊顶采用可燃性材料, 不能保证疏散人流安全通过。 因此, 设计单位针对上述情况, 应该在设计文件中对室内二次装修提出明确的要求, 即按照《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表2.0.2 的规定, 选用燃烧性能为A、B1 级的材料, 力求提高疏散空间的安全度。
最后必须强调指出, 作好以上四项保证, 应该具备统筹兼顾的思路, 把它看成一个完整的疏散系统, 严格执行有关规范, 全面确定有效的技术措施, 既要满足医疗建筑日常的功能需要, 又能确保火灾时的安全疏散。随着我国医疗事业和消防科技的发展, 技术措施也会不断地改进和革新, 设计人员必须在实践中加强学习, 掌握和运用新技术, 不断提高设计质量, 为我国的医疗事业作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信息来源:中国消防人-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