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8月国务院出台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新国十条”后,四川、陕西、重庆、河南等省市陆续出台实施方案。近期,广东省也出台了“广东版”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业界称为“新省九条”)。该意见除了明确广东保险业到2020年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保险密度(保费收入/总人口)达到5000元/人外,还提出鼓励保险公司设立医疗机构和参与公立医院改制,并在医生多点执业、社保定点资格、医疗人才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
业内人士表示,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并鼓励探索保险公司兴办医疗机构,对于延伸健康保险产业链具有重大意义。这标志着商业保险机构在参与设立社会医疗机构、开展与社会医疗机构保险合作方面将获得良好机遇。
在保险业内人士看来,医疗费用增长过快、赔付率过高等等问题,一直是险企经营中面临的诸多困局。而通过入股或直接建立医疗机构,将保险与医疗结成利益共同体,成为消除过度医疗,减少医疗开支的重要举措。
保险业投资医疗机构,可以实现多方互利共赢。一方面,保险业可以为医疗机构发展提供资金,改进服务条件和技术水平,增强竞争实力。同时,保险公司也可以通过定点就医等措施,将保险客户介绍给合作医疗机构,提升合作医疗机构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可借助医疗机构搭建健康保险的医疗服务网络,向客户提供就医、体检、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等一系列的健康服务,满足客户多层次的健康保障需求。同时,保险公司还可以通过与医院共享客户信息和医疗数据,开发有针对性的健康保险产品,有效规避客户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降低健康保险经营风险。此外,保险公司还可以分享医疗机构经营收益。
世界各国保险公司,尤其是以经营健康保险为主的保险公司普遍投资医疗机构。美国最大的健康管理公司联合健康集团旗下既有健康保险公司,也有医院和护理服务公司,保险公司和医院之间存在着股权、协议等多层次的合作关系。我国台湾地区全民健保改革后,私立医院迅速发展,公立医院数量不断减少,目前公立医院数量仅占医院总数的16%,多种投资主体设立的私立医院数量占比为84%,其中保险公司投资和参股的医院占相当大比例。
中国平安是国内最早布局医疗产业,也是涉及面最广的保险公司:从体检机构到高端诊所,直到参与公立医院的转制重组,中国平安的触角深入医疗产业的方方面面。早在2008年4月16日,中国平安与国内最大的民营体检机构慈铭体检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2009年中旬,中国平安宣布旗下的平安信托与中山大学合资成立医疗机构广州宜康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双方分别持有80%和20%的股权。宜康的初期目标是建立华南地区高端体检及诊断中心,同时与珠三角知名医院合作建立VIP病区和门诊部,引进香港特色的医疗服务,以建立自有的医疗服务网络。
一位保险公司健康险部负责人士表示:“总体来说,我国保险机构在与医疗机构的合作上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借力新医改,保险参股建立医疗机构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欲了解更多资讯,敬请关注全国医院建设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