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缺医少药"到"病有所医",从"东亚病夫"到"健康中国"。 60年来,通过几代医护人员的艰苦奋斗,我市卫生工作始终坚持以农村卫生、预防保健、中医中药为重点,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近三十年来,凭借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市卫生系统以深化卫生改革为契机,突出重点疾病防治,广泛开展预防保健,加强人才培养,已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保障等三大服务体系,卫生队伍初具规模,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硕果累累,对外合作日益广泛,中医中药持续发展,医德医风成效显著,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事业取得显著成就。

  疾病预防篇

  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显著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

  60年来,我们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卫生方针,通过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和重大疾病防控与防治政策,有效地控制了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的流行和蔓延。

  至今为止,我市成功消灭了天花和丝虫病,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目标,在总体上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有效控制了麻风病、血吸虫病、疟疾等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疾病。结核病、艾滋病、乙肝等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成效,登革热、手足口病等传染病流行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成效显著。特别是在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爆发流行时,我市医疗卫生系统在全国最早报告了“非典”病例,在疫情面前,判断准确,措施到位,在短时间内控制住疫情扩散。我市防治“非典”的方案为全省及国内外抗击 “非典”提供了借鉴。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我市人均期望寿命为78.7岁,与建国前的35岁相比大幅提升,且高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预期寿命75岁的标准;孕产妇死亡率由建国之初的1500/10万下降至4.75/10万,低于17.29/10万的省平均水平;婴幼儿死亡率由建国初的20‰降至3.13‰,低于6.50‰的省平均水平;这三大指标,标志着我市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已达全省较高水平,有些指标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卫生资源篇

  卫生资源总量大幅增加,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市委、市政府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卫生事业发展,持续加大卫生投入,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卫生资源进一步优化,服务规模不断扩大,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据《中山卫生志》记载,解放前夕,中山仅有小榄同寅医院、中山县卫生院等五所公立医院,西医师近100名,中医师384名。经过多年的发展,截至2008年底,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70个,其中三甲医院3家,二甲医院3家,一甲医院17家(基本达到二甲医院水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中心血站、精神病专科医院及传染病专科医院各一家。大型医疗设备3200多台(50万元以上的),其中市人民医院256层螺旋CT为全国首台,医院病床8285张,每千人口病床数3.1张,与1979年的每千人口病床数1.44张相比,提高了2倍多;有卫生工作人员1544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2099人,每千(常住)人口卫技人员4.53人、医师1.74人,其中硕士350人,博士52人。全年总诊疗人次约2191.6万,住院约358444人次,较1983年全市诊疗人次425.6万,住院病人60467人,提高了近6倍。社区卫生服务从无到有,从城市到乡村,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100%,覆盖人口逾300万。

  目前,一个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群众步行或乘坐交通工具在15分钟内即可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市设立了120急救数字管理指挥中心,建成32个急救分站,形成了遍布全市的急救网络。

  管理体制篇

  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改革历程

  ■1979年以来,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性、结构性的矛盾日渐突出,为切实解决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1984年,打破"独家办医"的做法,提倡多种途径办医,医院实行工作岗位责任制和经济承包责任制,实行乡村医生承包制。

  ■1991年,将镇区医院管理权下放,实行市镇两级管理体制,人事任免权由镇区负责,报市卫生局备案,业务仍由卫生局及有关主管部门负责。1998年初,由市委、市政府牵头,全面启动了包括医疗机构合并重组、卫生系统内部实行全员聘用制、卫生监督体制、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等多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始改革医疗卫生体制,合并重组医疗机构、改革人事制度、卫生监督体制、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及农村医疗卫生管理体制。

  ■2001年1月,中山市卫生系统全面实施了全员聘用合同制。医疗卫生单位全体员工的人事关系和人事档案全部转入"中山市卫生人才交流中心",实行人事代理制度,建立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人才运行机制,取消了现有干部和职工的级别与职称,员工与单位之间不存在人事隶属关系,有的只是劳动契约关系。积极推行全员聘任制,工人合同制,干部竞聘上岗,专业人员评聘分离和岗位工资制等多种措施,基本上做到了以职定岗、以岗定员、自主用人、依法从业、新进必考、能进能出,单位和个人职责明确,真正体现了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劣者汰的用人原则,增加了各级人员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提高了各级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该举措得到全国、省、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时至今日,我市卫生系统已开展了三轮全员聘用工作,第四轮全员聘用即将在年底前完成。

  公共服务篇

  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筑防疫铜墙铁壁

  2003年,经过抗击非典的实践,我们着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市、镇、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架构,初步建立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为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基础建设,市政府斥资2.3 亿元新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市第二人民医院(市传染病医院),新的疾控中心大楼已在2007年9月23日投入使用,市第二人民医院也在2008年6月26日投入使用。至此,我市拥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传染病医院等在内的公共卫生机构;在镇区建立了24个防保所及3个卫生监督分所,并确定了252名公共卫生技术人员,专门负责辖区内的疾病预防控制(含精神卫生)、妇幼保健和卫生监督执法等工作;在农村 (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立了256名专(兼)职防保员,由此自上而下,全市公共卫生服务架构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专业队伍稳定,市、镇、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得到进一步巩固。

  自2004年我市建立健全了包括全市24个镇 (区)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网络、食物中毒事件信息报告体系、职业中毒信息报告体系、镇区以上医疗机构对法定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在内的覆盖全市的信息报告网络,实现了对监测数据动态快速统计分析与疾病爆发信息的早期监测,为公共卫生信息资源的共享奠定了基础。通过上述措施,近二十年间,我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服务体系篇

  开展镇村一体化建设,建立三级卫生服务体系

  2000年,为促进我市农村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提高广大农村基层卫生站的卫生服务质量,中山市政府颁布了《中山市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的通知》,决定将各镇区的农村卫生站统一划归公立的镇区医院管理。在实施一体化管理后,乡镇卫生院对农村卫生站的人员、政务、财务、业务、药品、预防保健等实行统一的规划和统一管理。农村卫生站作为镇区医院医疗卫生服务的延伸,在业务开展管理等方面全方位接受镇区医院的管理,从而保证了农村卫生站的业务水平和质量,减少与镇区医院和市级医院间的水平差距。镇区医院则按《中山市区域卫生规划》合理统筹规划辖区内的医疗卫生服务站的设置,在镇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加大农村卫生服务网点的建设,配置相应的现代化诊疗设备,使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得到健全和可持续发展。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全市所有镇区已基本实现了镇村一体化管理。

  2007年,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把《加强农村(社区)卫生站建设,方便农民就医》作为大会第一号议案审议通过交由市政府办理,并要求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落实办理责任,确保方案提出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截至2008年10月31日止,全市农村(社区)卫生站共建设155间,全部按卫生部标准进行建设。据统计,全市农村(社区)卫生建设共投入6932.53万元,其中市、镇(区)、村投入5855.53万元,各镇(区)医院投入1077万元,总建筑面积64400.8平方米。在政府出"硬件"的基础上,我市卫生系统积极做好"软实力"建设工作,通过"百名医师下乡"、"全科医师培训"等方式为镇、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员;通过信息化建设,在市人民医院、三角医院及所辖的社区卫生站间实现了医疗信息实时传输;通过实施城镇居民门诊医疗保险实现了在社区站即可"刷卡就医,实时结算"。至此,我市以市属三大医院为中心、镇区医院为枢纽、社区卫生站为网底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科研成果篇

  医教科研硕果累累,应急能力逐年提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卫生医疗科研教学工作也步入加速发展时期。特别是近20年间,全市各级医疗机构积极开展医技创新,大力打造知名品牌,成功开展了多器官移植、介入治疗等新技术新项目,开创了骨伤科熏洗疗法的临床研究,创立了高危儿随访研究中心、运用ECMO 等技术抢救治疗急危重患者等品牌。

  20年来,共获省级科研立项一百多个,获市科技进步奖384 项,特别是市人民医院开展的"大规模集成化医院信息系统建设",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器官移植、院前急救、肿瘤治疗,市中医院骨伤科、肛肠科、康复科,市博爱医院妇产科、儿科、生殖遗传等科目在省内名列前茅。市第三人民医院为中山市赢得"全国第一批重性精神病监管治疗项目示范城市"。

  为实现以科学研究促进临床医学事业发展的目的,突现特色专科专业优势,近十年间,我们整合资源,引进高素质人才,陆续建立了中山市肿瘤研究所等六个卫生科研单位,2006年,经省医疗卫生专家综合评审,又确定了市人民医院的心脏中心等11 个科室重点专科 (实验室)建设单位,确定了20 名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此外,我市还与港澳及医疗水平先进国家广泛开展医疗交流与合作,如市博爱医院在2001、2002、2004年3年承办"中山国际微笑行动",与来自美国、加拿大等国专家合作,总共为987名唇腭裂患儿进行筛查,免费完成唇腭裂修补术484例,为这些贫困的患者带来爱心,带来微笑;市人民医院1994年以来,与澳大利亚心脏病深切治疗流动队合作,至今已开展了六次"开心行动",在"开心行动"医疗队专家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中山市人民医院心脏病专业发展迅速,先后开展了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及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移植手术等高精尖技术,并于2005 年被评为广东省特色专科。此外,美国眼科学院院士、外科学院院士、现任美国夏威夷大学眼科副教授的陈明博士自1993 年第一次与市人民医院结缘后,几乎每年都自费来中山一至两次,为市民义务诊疗,还多次为市人民医院捐献药材、器械、举行义诊活动等,为市人民医院眼科事业的发展做出颇多贡献。

  2000年,中山市急救中心成立,2002年,又建立了中山市急救医疗网络,该急救网以中山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为主体,下设32处急救分站 (均设在各医院急救中心内),统一由中心调度指挥,形成市、镇(区)二级急救网络,覆盖全市各个区域。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了现代化的指挥调度系统,全面实现数字化调度,有效地扩大了急救的覆盖面以及缩短急救反应时间,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每年急救近15万人次,抢救成功率达98.6%。我市急救队伍在近年来的抗击非典、援助汶川、救治手足口病患儿等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监督体制篇

  实施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强化卫生执法职能

  1998年以前,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一直由市卫生防疫站和市卫生局的有关科室分别承担。1998年4月,随着国家的法制进程加快,为提高卫生监督执法水平及效率,中山市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卫生监督所,其职责是:保障市场经济和各种社会活动中的正常医疗卫生秩序、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与流行、保护公民的健康权益。同时,由市卫生局制订了《中山市卫生监督与卫生监测管理暂行方案》,将卫生监督执法与卫生监测分开。明确了卫生监督所监督执法和市卫生防疫站监测管理的职责和任务,卫生监督与卫生监测部门按照各自的工作范畴,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了卫生监督执法的规范化和公正性。2000年,市卫生监督所被省卫生厅授予"全省卫生文明执法先进单位",2002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监督先进单位",2008年获"广东省卫生监督先进集体"殊荣。

  在中山市卫生监督所独立运作的基础上,我市于2001年4月撤并中山市卫生防疫站、中山市皮肤病防治所、中山市结核病防治所,组建中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称疾控中心)和中山市检验中心,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建立起新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该中心的卫生检验实验室是目前中山市唯一的卫生检验国家认可实验室,通过了广东省实验室资质认定、广东省卫生监督检验检测机构认定、广东省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和职业病诊断机构认证,所出具的检测报告在全球50多个国家与地区之间得到结果互认。市疾控中心成立近十年来,先后获得了"广东省抗击非典模范集体" 、"全国计划免疫工作先进集体"。

  为更好地完成各项卫生监督专项治理工作及日常卫生监督工作,经市机编办批准,2009年3月中山市卫生局又新成立了卫生监督科。仅半年时间,就组织、参加了打击无证行医和非法采供血专项行动、中山市第一次无证无照综合整治统一行动、广东省整治消毒产品违法宣传疗效和添加药物专项行动和打击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等一系列的专项整治行动。通过专项行动,有效遏制了我市卫生违法行为,净化了我市餐饮消费服务和医疗服务市场,切实维护了群众的健康权益。

  爱卫运动篇

  爱卫运动掀高潮,中山市容换新颜

  我市爱国卫生工作自1995年首次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后,经过不懈努力,十五年内相继荣获了 "全国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1999 年第4次被全国爱卫会确定为"免检市"。

  为积极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大力开展了农村"创卫"活动。通过深入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农村卫生环境整治,积极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农村卫生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目前,全市有国家级卫生镇10个,省级卫生镇18个,省级卫生村209个,市级卫生村225个,全市所有行政村都是卫生村。在登革热、乙脑、霍乱等传染病防控及今年甲流、手足口病暴发期间,市爱卫办与各镇区爱卫办密切配合,充分发挥了各种宣传媒体的作用,通过各种通俗易懂的形式,在全市城乡广泛宣传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全体市民对健康水平的重要性的认识,为防控各类传染病奠定坚实基础。

  健康宣传篇

  普及健康教育,传播健康知识

  1991年,为发展我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事业,提高人民群众卫生科学知识水平,建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增强健康素质,成立了中山市健康教育所。十几年来,市健教所每月编印《中山卫生报》及每季度编印健康教育墙报,下发到全市村镇、医院、学校和村卫生站,并针对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通过派发资料、专题讲座、张贴宣传画、征文比赛、网站宣传等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市属医院、各镇区医院定期派医务人员到农村为农民巡回医疗,组织义诊、咨询活动,举办健康讲座、上卫生课等形式,积极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广大农民卫生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近年来陆续在中山广播电视台开设的《健康同行》、《健康饮食知多D》、《最紧要健康》、《健康之旅》、《健康有约》等栏目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据统计数据显示,《健康有约》栏目收视率高居中山电视台收视率第二位。2006年初,我市卫生、教育、农业、宣传、文化广电、团委、妇联等部门密切联合,积极推进"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经过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当年下半年,我市黄圃镇接受了全国"行动办"的考察和评估,在省授予"广东省'行动'示范镇"称号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被国家卫生部授予"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镇"称号;小榄镇被树为广东省"行动"试点镇;小榄、三乡镇被授予中山市"行动"示范镇。通过"行动",我市农村卫生工作整体水平得以较大提高,人民群众健康行为形成率和健康知识知晓率逐年提升。

  行风建设篇

  团结奋进求发展,行风建设创佳绩

  抓好行业作风建设是保证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平稳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市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陆续开展了"卫生行风评议"、"治理商业贿赂"、"民主评议政风行风"、"争创医德医风示范医院,争当人民满意医务人员"等多项活动,一方面大力查办医疗卫生系统发生的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风案件,并对有关责任人员严肃处理;另一方面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医护人员"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促进医患和谐,先后涌现出程观树、马昭仪、袁勇等许多"德技双馨"的先进典型。

  近二十年间,我市卫生战线共涌现出2位广东省劳动模范,4位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7位 "中山市十杰市民",8位 "中山市十大杰出青年"。为方便群众看病就医,我市相继出台了《中山市卫生系统行风建设七项制度》,《关于进一步解决困难群众看病难的意见》等规定,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连续几年的群众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群众对我市卫生事业的综合满意度达到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