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发改委等25部门指导的“2014中国智慧城市创新大会2014117日在广州举行。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信息司副司长张锋表示,医疗信息化必须要很好的记录公民的终生医学足迹。要开发医生真正能够利用的,帮助医生辅助诊断的数字医学工具,并且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医生,最终实现我们医患之间的精准配对和匹配。


  张锋称,以后所有的医疗服务都要在平台上共享,因此需要完成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例集成平台的建设,其平台上具有六大类服务: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计划生育、药品管理、医疗保障、综合管理。张锋同时指出,在建设和医疗服务过程中,牵涉到每一个人的隐私,防止变成。因此,十三五前期,在国家的网络安全的总体规划之中,应形成安全的保障体系。

 

  以下为演讲实录:

 

  张锋:我想我们从问题开始,各位在座的是智慧城市创新的精英,我想跟大家共同探讨一个话题,去年我们跟美国的同行探讨了一个问题,十年之后,我们的医生如何看病,患者如何来就诊,围绕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做了很长时间的思考,所以我们是从规划开始。

  作用和基础,我想不用多讲了,未来的趋势,我想毋庸置疑,技术将颠覆医疗,当然,有很多内容在医学上还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1、数据海洋,特别是健康数据海洋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无所不在的连接;2、我们各种高效利用的数字化工具不断的被开发出来。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医疗模式。个性化的医疗,大众化的医疗,包括大家探讨的智慧医疗,最近还有移动医疗,还有互联网医疗,我实在说不清楚医疗这个词之间到底怎么界定,但是有一点,我要跟各位讲,我们信息化一定要很好的去记录一个公民的终生的医学足迹。我们一定要开发真正医生能够利用的,能够帮助医生辅助诊断的数字医学工具。同时,我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医生,最终实现我们医患之间的精准配对和匹配,我觉得这一点来看是信息化技术手段最有效,能够实现的地方。

  挑战,我想很多,各位在各方面也都会遇到。当然,机遇更多,我觉得现在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我们的新兴技术跟全球是同步的,特别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同时,我们具有全球独一无二的最丰富的医疗实践。所以在这方面,应该说刚好能够借助新兴技术的力量来构建一个全球新型的健康医疗服务体系。

  这个产业,我想在座很多同仁都很清楚,我们构建了一个框架,因为所有的医疗服务以后都要在平台上进行共享,所以要完成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例集成平台的建设,平台上完成六大类的服务: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计划生育、药品管理、医疗保障、综合管理。所以大家更多接触的是医疗服务医院的部分,但是我们还有很强的公共卫生的内容。普及应用贯穿全部业务的各个层级,形成一个全国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网络。同时,注重信息的安全和信息的标准体系。

  所以我想下一步,我们是如何防止在建设的时候,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在应用过程中,牵涉到每一个人的隐私,如何防止这个云有可能会变成北京的霾。所以我们现在重点来看是做十三五的前期,主要是在国家的网络安全的总体规划之中,我们来形成十三五的核心体系,安全的保障体系系统。

  同时,我们现在已经做的有很多的内容,国家级平台的两个工程,还有信息服务计划,还有无线物联网、医疗宽带,远程医疗等等,包括发改委、工信部、公安部一起,有很多的专项建设内容。同时我们非常注重标准安全体系建设,我们制定实施人口健康信息管理办法来保障我们整个应用过程中的安全。同时,我们重点要加强全行业应用过程中,我们的智能终端,我们的软件,我们的网络体系的这种标准的测试,还有安全的审查相关的登记报告和整个应急、防范的能力。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创造发展的环境,我想环境里头,最主要的是构建全国人口的健康信息的资源中心和我们交换中心,开发出我们新型的产品,同时强化我们下一步应用过程中预警的、分析的、决策的功能,使我们下一步的改革更加的精准和精细。

  我们特别注重构建一个多方参与的机制,这一点来看,主要是政府在其中发挥的是总体规划基本建设,标准规范,行业监管这么一个重要作用。同时,我们各级各类的卫生计生机构是主体作用,真正形成一个互联、互补、互促的一个格局。

  加强了多方的参与和合作,注重我们核心的新系统和重要信息产品的安全可控,推动了人口健康领域的信息工程技术的机构能力建设,促进企业的发展,增强发展的实力和后进,鼓励社会各方力量,探索建立行业软件评价和标准符合测试机制。

  我们以医院为中心,医生为中心,真正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的时候,我们可能有线上和线下两部分的内容,最近一段时间,我们通过疾控组织的建设,疾控系统,从原有的四天现在降到两个小时,现在我们在这些地方试点。同时,现在来看,未来的应用远不止这些,我们下一步更多的是覆盖13亿人群的高效、安全、集成的人口健康的信息服务体系,然后以我们13亿人的健康来促进我们全面小康。


欲了解更多资讯,敬请关注医疗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