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标准(试行)》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两项文件。文件一经发布,再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对临床医生要求这么严格,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这项规定无疑对患者、对社会、对医疗卫生专业服务事业的发展有着现实与深远的意义。


政策观点:我们应如何看待医师规培制度?


长期以来,中国医生的培养五花八门,各个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水平也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医学生毕业后难以即刻胜任临床的一线工作。因此,对临床医生实施规范化培训(下称规培)显得非常必要。此外,临床医生规范化培训也是国际惯例。很多国家法律要求,只有经过培训的医生,才可以在医院独立执业和开诊所。

医学是面对生命的科学,医学也是经验科学,没有一定的临床实践则无法应对变化莫测的疾病。医生的规范化培训首先是对民众生命负责,对患者权益的保障。有了趋于同质的医生,落实医改目标便有了人员保证;有了可信赖的人,人事制度和支付制度改革才有基础。

为了保证这项利国利民的政策得以顺利推行,必须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这项规定要全面执行还需时日。目前,许多基层医生,如乡村医生和赤脚医生医疗服务水平还很有限,短期内达到同质的水平还比较困难。因此,国家也要出台一些适合实际的培训计划,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医生,尽可能地提高他们的水平,特别是保证基层医生水平的提高,从而使患者留在当地,而不是都涌向大医院。

其次,在实施规培制度时,要注意规培中的法律问题。没有取得执业证的医生,在规培期间从事临床工作,是否涉嫌违反《医师法》?如何规定规培医生的行医行为?这些问题都需要特别注意。中国可以参考国外的做法,在规培生参加执业证考试前,可以先考一个执业医师证(试用期)。

再次,我们要把医生规培工作当做国家医师培养战略看待,而不是某地或某单位的委培。从此为医生成为社会人而非单位人奠定基础。为此,国家首先要保证规培医生的基本薪酬,其次要注意控制培训基地的质量。政府必须给予规培基地所在医院足够的投入。如果没有补偿或补偿不足,教师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规培工作中。规培质量自然也难以保障。

有人会担心规培会不会导致更少人从医?我觉得大可不必有此担心。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学医不难,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当医生不辛苦。医生成长需要经过磨练。规培是医学生学医成才后的最后一次考试,尽管非常辛苦但相当有必要。

因此,学医者必须从一开始就懂得这个艰苦过程。如果到了要进行规范化培训时才恍然大悟就迟了。如果因为经受不了艰苦的学医历程,在中途或到最后时退出,我并不认为是国家或者个人的损失。正因如此,医生才会引起社会的肃然起敬,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当医生不足时,人们就会因为利益受损改变对医生的认识,就会呼吁提高医生的社会地位,呼吁国家重视医生的培养。这也是市场的调节。

人们也在担心,规培基地是否会最后留下大量的精英医师。我看也大可不必担心。首先我们要有一个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开放思维;其次,规培基地能留下精英,必有他留下来的道理。他们一定是将来的老师;再有,我们要限制公立医院盲目扩张,促使经过规培的医师能够向社会流动。


欲了解更多资讯,敬请关注2014全国医院建设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