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深入,政府医改的实施力度也逐步加强,“先照后证”、扩大医疗机构对外开放等一系列社会资本准入政策法规的春风向民营医院徐徐吹来,民营医院在感叹政府终于放宽政策的同时也在思考,是什么原因促使国家放宽民营医院的准入政策呢?
这中间裹挟着当前社会条件下,存在的非常多敏感、尖锐的因素,迫使国家放宽这一政策。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的措施中,除了发改委,国家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也参与了其中,从参与部门中可以看出国家的在医疗改革方面的财政压力和就业压力,总体而言,国家迫切的希望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进入中国医疗市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缓解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供需不平衡问题
这里有一组令政府非常不安的数字:我国慢性病者已超过2.6亿人,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5%.我国已经进入慢性病高负担期,慢性病人数量多,医疗成本高,患病时间长,服务需求大。慢性病在疾病负担中所占比重达70%.在过去五年,全国就诊量增加了50%,据统计,仅2012年达到68.9亿人次,住院量增加了一倍,2012年达到1.7亿人次。为了缓解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国家采用了两个方式:一是国家直接投入,继续把现有的公立医院做大做强;但是,医疗服务需求供给完全依靠国家投入,国家支撑不了,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完全靠国家投入来办医。另外一个就是是引入民间资本,增加供给量。而对于投资医疗美容、口腔、保健类的民营医院,因不在有助于国家缓解看病难问题,一些报销政策不予下放。
2、缓解日益凸出的医患矛盾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形势下,人们的各种心理紧张、焦虑情绪普遍高涨,对疾病带来的困扰,如果医护人员没有及时的关心、疏导患者内心的不安,特别是一些服务不好的态度,很容易导致患者产生偏激的行为,这也是近年来“杀医”情况愈演愈烈的原因之一。据某市“三好一满意”的投诉调查中发现对公立医院服务态度差的占55%,而对民营医院服务态度差的仅占不到15%.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健康服务领域,不仅能极大地增加服务供给,还能和公立医院形成竞争,倒逼公立医院改革,民营医院优质的服务,提高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理念,能促进医疗行业服务水平的进步,缓解日益凸出的医患矛盾。
3、缓解医疗人员就业压力
全国有近2.5万家医院,其中,公立医院13388多家,民营医院11514家。民营医院的数量占全国医院总数的四成多,带动的社会就业人口近200万,相当于为一座大型城市的人口提供了衣食保障,也降低了国家的失业率,而且民营医院的用人、薪酬、激励机制与公立医院不一样,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更适合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4、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在2014年6月28日成立的莆田(中国)健康产业总会报告统计中,仅莆田籍民营医院总投资约3400亿元,年产值约2500亿元,年采购总额超过1000亿元,同时民营医院的平均工资也不低,带动就业人口产生的消费,极大的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5、缓解国家财政压力
公立医院是免税的,国家无法从公立医院中获取营业税收,土地也是无偿拨给,相对于当前社会下寸土寸金,各种“地王”层出不穷的形势下,国家更愿意出让土地给开发商。而目前大多数公立医院是举债经营,广东的县级医院平均欠债近5000万元,国家不可能鼓励公立医院采取营利性措施,大力开发病号。通过民营医疗资本的引进,既能减轻国家的财政压力,又能通过各种税收增加财政收入,何乐而不为。
长期以来,政府机构对医疗资源行政化垄断,在准入、规划、评级、医保等方面对民营医院多有限制,令民营医院的发展滞后。此外,民营医院还面临人才的短缺问题,大部分医生更向往去公立医院就职,致使民营医院在人才方面先天不足。为了缓解医疗资源行政化垄断与医疗资源社会化的基本矛盾,同时减轻政府办医的负担,近年来,国家频频向民营医疗资本投出了橄榄枝。
而摆在眼前的问题是,在医疗资源集中的城市,民营医院无法与大型公立医院竞争。而在医疗服务薄弱的基层、边远地区,民营医院又无利可图,难以生存。民营医院的数量虽已占全国医院总数的四成多,但门诊量和入院人数的占比非常低,分别为2.7%和2.5%.民营医院的发展还有很长、很远的路要走。同时国家的扶持政策也需要更加的全面完善。
在此,希望社会各界医疗人士及国家政府部门能投入更多的精力研究民营医疗行业的发展路线,提升民营医院的管理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不要把民营医院的路越走越窄,而要越走越宽,待到民营医院的规模数量与诊治人次成正比的时候,中国也定能像台湾长庚医院、美国梅奥诊所、美国HCA医疗集团那样打造出民营医院的金字招牌。
欲了解更多资讯,敬请关注2014医院建设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