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获奖的十佳基建管理者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基建处处长赵奇侠是个特例,借用中央电视台一个频道栏目的名称来说,那叫“探索与发现”——之所以这么理解,是因为赵奇侠在诸多会议与讲话中,多次表示了他对医院建筑规划设计以及使用性能的实践性的探索、以及随访后的发现归纳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任何问题都是先有探索发现,而后才能寻求解决之道。

而从赵奇侠的一些文字修改的细节中,我似乎窥见了他那种对待工作极其认真的态度。用赵奇侠本人的话说:“剖析热点问题为医院建筑工程少留遗憾而不懈努力探索是我的责任。”

 

我们完全是锻炼出来的,就像医生一样

本科学习工民建,硕士学习地理信息的赵奇侠,既是高级造价工程师、园林工程师、注册房地产评估师,也是高级项目管理师,18年的基本建设、城市规划、园林绿化、房地产估价专业管理经验以及14年医院基本建设管理实践,成就了赵奇侠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特质。作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基建处处长,他主持完成了眼科中心楼,药学楼,外科病房楼,教学科研楼,门急诊医技楼,运动医学楼共6项改扩建工程竣工面积约15万平方米。

赵奇侠在同设计单位--中元建筑设计院合作建设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楼时,北京只有2个同类项目,国内没有案例可以借鉴,基本上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用赵奇侠的话说“能在2000年之前就参与医院设计并坚持到现在的人,都会有很的收获。”他说,“我们完全是锻炼出来的,就像医生一样,医生的医术是通过不断的医治病人锻炼的。所以我认为不管是哪个级别的设计师,只要用心去做一些建筑作品,及时做一些总结,即使只做一个项目,项目很简单,那也是对个人成长大有裨益的。我曾参与过一些看起来很不起眼的设计,比如洗衣房、消毒供应室、核磁和CT室、氧气站等,这都是需要精细化的考虑。”

赵奇侠说,他曾做过8年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城市规划是先控制到局部,局部到细部,细部到具体。从大到小,从面到点、从外到里,先从区域、地区再到小范围,建筑设计也是这种思维模式,是从建筑空间尺寸(四至、高度、外轮廓)外面往里考虑。“我觉得建筑师的成长和医生的成长是相同的,没有项目、没有实际案例我们都是纸上谈兵。”

 

庞大的医院建设投资与工程,是导致设计师照猫画虎的原因

在其它媒体的一次采访中,赵奇侠曾给大家公布了一组数据:2009年到2011年,中央在医院项目的总投资是647.5亿元,建设了39808个项目,2700家县级医院全部重新建设了一遍,每个省都有100多个县,每个县的仅国家投入是2000-3000万元。以,医院项目选址在城市规划中是有条件的,要选在城市规划区人员聚集的地方,而随着我国房地产20年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来医院位置都是城市居住区的中心地带本世纪我国大规模的城市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城市建成区的扩大政府把行政办公移到新区,之前的医院方便服务人数就会越来越少,于是就出现了医院置换的情况,形式上是资产置换,但实质来讲医院土地的价折合成新项目的投资资金。加之国家对医院建设支持政策促使了中国医院近十年来的快速发展。

从2014年开始,国家将大力投资建设地市医院,地市医院的特点是上有省级医院(区域医疗中心)、国家级医院,下有县级医院,所以医院服务对象定位是一个主要问题,设计师既不能用县级医院的标准去设计地市医院,也不能用省级和国家医院标准来做地市医院,很多地区都是这样。对此,首先我觉得卫计委、住建部做的2008版《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床均用地指标非常,没有实际指导意义。当前,北京市的人均住房面积已达到近30平米,而1000床位的综合医院的用地指标还是维持在109平米/床,规划部门还将容积率控制在2.0以内。所以要引导医院的管理者,不要被容积率误导,要找根本所在,用地面积不够,容积率肯定要上升。

赵奇侠说:“我们五年前参加了一次论坛,看到国外设计施工图和国内出的施工图简直是天壤之别,图纸表达的信息量也不同。当然,国内大多数医院项目的建设成本由国家出资承担,国外是财团出资,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像中国人看病一样,300元钱一个特需门诊号的专家每天上午要诊治40个病人,上午才4个小时,每小时看10个病人,就医者的问诊时间缩短了,没办法,中国人多。所以我们的医疗项目在三年之内要全国建设3万多个项目,而我们目前没有多少医疗项目经验的专业设计师,大家基本上是照猫画虎地做项目。”

既然是照猫画虎,那么问题就来了,什么问题呢?

 

    设计施工图纸深度不够,导致设计与施工脱节

赵奇侠说,他在管理项目期间有时会对设计师要求比较苛刻一点,因为他本身也是结构设计师出身,有时候一个项目的设计变更会很频繁,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施工单位是按照图纸施工不符合要求时只能签证设计变更且增加建造成本。所以,一定要注意施工图的深度问题。

综合医院设计施工图纸设计深度和表达的信息量与国外发达国家设计施工图纸存在的差距。我们国家的图纸要求,是按照《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筑制图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建筑施工图设计深度图样》这么几个标准去出施工图,不是要替设计师说什么,只能说国家标准就是这么要求的,深度不够。

国外的设计,一间房子,墙、顶、地是要出6张图表达的,我们通常有用一个标准层来取代多个同类型建筑单元,并且图纸信息量、表达的深度不够。

施工图纸表达的信息量不够不意味着无法按图施工,其实这个工作最后就看谁来实现,干活儿的一线的工人是伟大的实现者,比如说水暖工,图纸标注的水管长度是1.5m处安装弯头,他现场一量得1.7m。上了一个弯头,拉一根1.7m的管子,也就接通了。显然与图纸不符,所以说这是建筑行业的通病,当然这个问题肯定随着我们时代的发展,现在推行的建筑设计BIM系统将来要做得更精准、更精细,怎么量化这方面都会得到解决。这些老标准都多年了,有的还沿用手工绘图方式的标准。

在总结了上述原因后,赵奇侠补充说:“设计师不是在能力和现有技术手段上实现不了设计的精准,可能就是因为采用了CAD设计技术实现图纸的设计趋于简单了,正是设计手段简单了设计师创作才非常重要。一建筑设计施工图纸配有各个专业的深化设计,工人按照图纸施工,所有图纸如果没反应那么多信息量,实际施工成果就与图纸不相符,到最后是个脱节的事儿,没办法去评价——这也需要探讨,就是说精装修这个设计阶段,总说施工总设计给的时间不够。那在主体施工阶段就启动深化设计是完全有时间的。其实哪个医院也花得起,也愿意花这个钱,我们曾交付使用的一个7.7万平方米的门急诊医技和病房楼项目,变更洽商达到1600多项,这里施工图纸深度不够是主要原因。”

 

值得思考和探索的医院改扩建工程

医院建设项目在建成以后,作为设计师和医疗管理者,怎么来调整流程中的某个小环节的改变或者一个事情的改变,能把这个流程顺序梳理优化,设计面积空间更合理,这个环节很重要。不少医院改扩建,多数问题出自建筑设计的工艺流程不合理,造成医患在后续使用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对此,赵奇侠通过个人多年的基建实践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经验。

赵奇侠认为,门急诊和医技楼这种功能的医院建筑,竣工使用后流程再造是非常重要的,这些问题不是单指质量问题,而是流程使用上不方便,使用者有各种各样的感受反馈。他说:“门急诊医技楼使用后就医流程再造,我觉得这个意义非常大,大家可以去看看这几方面的文献:预约网络(挂号)、预付费(收费)、分时段就诊(候诊)、医生工作站、电子病历(诊室)、检查报告自助打印(检查)、智能摆药机(药房),他们都起到了非常好的节约就诊时间的效果,当然每个医院的流程不一样,问题不一样即得的‘流程病’不一样。但都需要诊断、再改造从多方面优化解决。”

设计部门不能说是以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来设计,就什么责任都推脱了。如果使用不合理,那就是设计师设计的不完善。我们现在各个职能部门一遇到问题就各自推卸责任互相“打架”,认定责任都在基建处,说我们盖的什么玩意儿?我们基建就只能说找设计师。门诊部说不合理,医务处也说不对劲,院感染办说流程也不行。这些“流程病”是有了,咱们怎么去诊断,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既然多数医院都存在“流程病”,那么如何解决呢?

赵奇侠诠释说:“医院精装修方案设计跟目前大家买商品房一样,同样的户型,可能放到各家去装修,使用的效果是有差异的,这就是二次流程再造的问题。”“我们医院建设项目中的精装修二次设计就要把功能完善再造的因素加进去——这是医院建筑的复杂性和通常施工图设计深度不够、医院流程设计欠缺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功能设计补救措施和必要环节。精装修需要二次深化工艺流程补充设计,也就是先在图纸上划定精装修区域、普通公共装修区域。现实中普遍存在的精装修二次单独设计套用原设计院的图签做法需要改进近几年业界重视了医院建设项目前期的工艺流程设计环节,但是,同建筑设计单位的取费重叠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些管理上的问题被引起重视后才能最终得到解决。”

 

后评估,综合论证,流程再造才有意义

现在的设计师在设计门诊医技楼时有一个引导误区,就是大家都愿意做主街设计。

赵奇侠说:“我曾参观过一些地市医院,两条主街非常气派,像在大超市里的医院。可是医院做了主街后,就要占用建筑空间,最后只能压缩住院部、候诊区等房屋使用面积。所以主街要适度引导,因为医院毕竟是功能性为主的公共建筑。我也做过医院门急诊楼使用同一时点患者流向的随访,同一时点我去拍患者人数的照片,主街很宽敞但是几乎没有人,人都在就诊的诊区大夫身边了。我们新门急诊楼每层都有挂号和收费处,而药剂科为了药品安全又只设在一层,现在是挂号快了,办卡快了,收费快了,但把药剂科给逼疯了,忙不过来,最后患者全都压在取药的地方——这个问题成了瓶颈!强调局部的管理方便也造成大医院流程的不合理的大问题。所以说使用后评价在流程再造这方面要深入实际研究,怎么去解决这个瓶颈,需要设计师,管理者,也需要做后评价的人提出解决办法。做后评价把这个症结诊断清楚,好对症下药。所以诊断病症不是设计师一个人的事情,各方人士不同意见建议的综合论证才是有意义的可行的办法。”

“其实医院的医护患者人流的交通流线在门急诊→医技→住院这些单体建筑中主街的交通疏导并不明显,一个月住院等候,就不存在门诊看完就能推着去住院的情况。这也是需要我们建筑师去思考满足就医者的需求。作为医疗主街在一楼往后面病房走的利用率不是太多,但是医疗主街全部作为连接诊疗功能兼做候诊来说,使用的人还是相对能够多一些,这可能也跟我们的就诊流程和习惯有关,因为门诊与住院部不连通,所以主街空间就闲置了。按照传统的门诊楼就诊科室设置越往上楼层主街功能使用的人越少;一楼到三楼利用的会多一些;四楼的医疗主街人又少了一点,根据科室不同这还是有差异的。五楼和六楼的主街基本上人也很少。我们设计师经常说人流、物流组织有序,人有序需要设计空间来引导。

国外医院建筑通常采用的是多个出入口设置,而国内出于管理需要都从一个大门出入,六米宽作为主入口,是有序了,就像我们现在使用的主入口电动门,冬天只能是敞开的。这个“组织有序”,同国外我们原来讲的“有序”是“有差别”的。

又比如电梯系统的设计,我院外科病房楼一开始设计的是“群控无人值守”,一按上下楼的按钮指令,在最近楼层的一部电梯会运行过来。交付使用后,发现实际运行达不到预期。赵奇侠说,他就曾做过一个试验,把五部电梯都按了一遍就在那儿等着,照样比原来还慢。电梯集中布置是为了探视管理方便,最终牺牲了分散布置后方便使用的功能。

 “对于电梯问题我颇有感触,其中也包括管理模式问题。比如探视问题,在我们北医三院,包括我自己去看病人的时候,如果不穿工作装是无法上去的,这就是一个管理的问题。如果对于探视问题管理不到位,那么病房电梯就永无休止。当然也存在医院交叉感染问题和医疗安全问题。另外,在流程组织方面可以有意识地把探视时间分配到某一个时间段,一定要考虑到中国人就医习惯。在医院的管理模式方面,包括我们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都是不同的。比如三甲医院评审规定急诊会诊在5分钟内必须赶到现场,而现在电梯的速度就达不到,所以我们经常演练,因为很多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走步行梯的话,很多步行梯安装了门禁,只有遇到火灾的时候才能打开。怎么解决需要推敲。

“我们医院的改扩建工程实施了15年。近5年国家投资建设3000多家县级以上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我们的建设数量要比国外多得多,每个医院建筑项目的规模都不小,现在动辄一个医院规模就要在20万㎡以上。我认为这给我们的医院设计师提供了极好的施展的机会,就像我们做住宅设计一样,试想30年前的住宅设计,就是解决怎么放床怎么多住人的问题,但现在我们的住宅设计平面布局和功能档次发展得非常好,因为我们的建设规模增大。我们不能只是讲负面的东西,发现和总结建设过程中的不足和通病问题,中国医院建筑将来在各位设计师的努力下肯定会越做越好,我们交的学费很多,建设数量大,实践的机会多,只要我们认真的总结,正确查找问题,中国医院建筑设计整体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个人简介赵奇侠:努力探索为医院建筑工程少留遗憾

    赵奇侠:男,汉族,1963年出生,工民建专业(大学本科),北京林业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理信息系统硕士学位。职称:高级工程师(工程造价)、园林工程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高级项目管理师。现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基建处处长。主持完成了眼科中心楼、药学楼;外科病房楼、教学科研楼、门急诊医技楼、运动医学楼共6项改扩建工程15万平方米。

    2002年-2003年曾3次赴美国休斯顿Llewelyn-Davies Shani学习医院建筑设计。以第一作者发表医院建筑管理期刊论文25篇,参加全国医院建设大会共11次,主题演讲12次,发表会议论文14篇。主编出版园林绿化论著1部,参编出版医院建筑论著1部,参编卫生部/住建部国家标准1项;参编卫生部行业规范1项,参加了全国近50项医院建筑项目的专家评审。卫生部部门预算管理专家。2014年度全国十佳基建管理处(科)长获得者。

社会兼职: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中国医院建设指南》专家委员;《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编委。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住建部科技发展中心《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国家标准编写人。《医疗机构患者活动场所及坐卧设施安全基本要求》卫生部行业标准编写人。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副秘书长。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学会医用气体及工程分会副会长。

 

获奖者所属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简称“北医三院”)始建于1958年,是卫生部部管的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现有在职职工2556人,开放床位1498张。医院设有34个临床科室、11个医技科室。拥有28个博士点、1个临床博士后流动站。在岗博士生导师55人,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科技部“973”首席科学家1人、教育部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1人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6人。

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北医三院已发展成为国内高水平的大型综合性医院。骨科、药剂科(临床药学)、病理科、专科护理、检验科、消化科、妇科、产科、职业病科、耳鼻喉科、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重点实验室、呼吸内科、神经内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眼科、麻醉科、康复医学科、成形科(整形外科)、运动医学科等二十个学科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北医三院拥有国内最强的脊柱外科和中国大陆成立最早、亚洲最大的生殖医学中心之一,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在此诞生。运动医学研究所是中国最早成立、国内唯一的中国奥委会指定运动员伤病防治中心。眼科在眼外伤及眼科疑难重症的诊治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消化科在溃疡病发病机制研究及治疗、早期胃癌的诊疗等领域居国内前列;心血管内科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及临床与基础协调发展等方面居国内一流水平;成形科、职业病科是国内率先成立的临床特色学科。

十余年来,北医三院门、急诊量始终居北京市各大医院前列。2013年,年门急诊量达382万余人次,年出院患者7.9万余人次,年手术量达4.8万余例次,平均住院日为6.37天,各项主要管理指标达先进水平,多次受到卫生部和北京市卫生局的表彰。在北医三院住院患者中,三分之一以上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杂症患者。

北医三院拥有16个北京市专科医师培训基地、11个卫生部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5个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技能考核中心和6个卫生部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作为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院,每年1000余名医学生、300余名博士生、硕士生在此进入临床学习。同时,还承担着千余名进修医生和200多名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任务。每年40个左右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吸引了全国各地3000余名学员。

北医三院拥有骨科、运动医学研究所、妇产科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拥有辅助生殖、心血管研究所和眼科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心血管内科卫生部重点实验室;目前,57人次任主要系列学术兼职(二级分会主委或副主委),涉及22个科室;18人次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杂志任主编或副主编,涉及10个科室(2008年以来)。

北医三院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公立医院改革。近年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参与多个国家级重大项目和课题的研究,取得成果被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所采纳。在临床路径、优质服务护理工程、对口支援、医联体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国家级医院的作用。同时,医院还承担着国家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工作,承担着重大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援任务。近年来,出色完成了北京奥运会、建国六十周年庆典、抗震救灾、健康快车、历次全国“两会”等各项医疗保障任务。

医院连续多年荣获多项荣誉。荣获全国卫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集体;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称号。被卫生部评为2010年全国优质护理服务考核优秀医院,荣获卫生部全国公立医院“2011年度医院改革创新奖”。继2010年“建立科学的医院预算管理体系,提高医院管理水平”项目荣获中国医院协会首届“医院创新科技奖”三等奖后,2013年,“住院医师临床培训与考核过程的精致化管理”项目荣获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科技创新奖三等奖,移动护理项目获中国医院协会“英特尔杯中国移动好应用—最佳效果奖”,“诊断相关组与定额支付在医疗保险支付的应用”项目获北京医院协会颁发的2013年度“优秀医院管理科研成果”奖。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眼科、运动医学研究所、药剂科等荣获“国家级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2012年初,北医三院新门急诊楼、运动医学楼正式投入使用,彻底改善了医院门急诊和住院患者的就医环境。标志着我院历经10余年的整体改扩建工程取得决定性成果。

拥有50余年历史的北医三院,积淀历久弥新的医院文化,充满朝气与活力。全体北医三院人将继续秉承“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的院训精神,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度的责任感承载生命的重托,为建设“国家级医疗中心、高水平的疑难重症诊治及医疗指导中心、高水平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和高水平的临床医生培养基地”而努力奋斗!


   基建案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案例名称:

眼科中心楼

建设工期:2000年03月-2001年08月

建筑面积:20555㎡

  资:1.09782亿元国有资金1500万元

赵奇侠:努力探索为医院建筑工程少留遗憾

  眼科中心楼


案例名称:

外科病房楼

建设工期:2002年12月-2005年08月

建筑面积:37594㎡

  资:2.1792亿元国有资金1500万元

赵奇侠:努力探索为医院建筑工程少留遗憾

外科病房楼


案例名称:

教学科研楼

建设工期:2005年07月-2006年10月

建筑面积:10368㎡

    总  资:0.5565亿元

赵奇侠:努力探索为医院建筑工程少留遗憾

教学科研楼


案例名称:

门急诊医技楼

建设工期:2006年12月-2011年11月29日

建筑面积:44278㎡

  资:2.424424亿元

赵奇侠:努力探索为医院建筑工程少留遗憾

门急诊医技楼

赵奇侠:努力探索为医院建筑工程少留遗憾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整体规划图


注:

本文版权属医用工程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医用工程网人物频道